立即打开
作者: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总经理 张子欣
中国金融企业国际化迄今最大损失方的经验谈

作为深圳金融业的代表之一,平安坚持国际化发展已经很多年。平安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便是综合金融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本土和国外这种概念区分。这个模式在国内外有很多争论,尤其是在经历金融风暴后,我完全同意全能的模式是有风险的,但也要看到,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的可能风险与AIG
、花旗完全不同。
首先是监管环境完全不同,美国金融行业问题的根源是相互拥有一块高杠杆的按揭证券化的创新业务,杠杆把风险放大到与机构的创新能力、实力不匹配了,而且不匹配的不是一家金融机构,而是整个金融行业。中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环境不可能出现这种高杠杆的金融产品,也没有发展到那种可以允许有高杠杆业务的市场环境。
而国外市场经过这一轮风暴后,整个监管环境会有更巨大的改变,未来金融业再犯同样错误的机会不大。世界是平的,金融风暴蔓延得非常快,但解决问题也同样很快,这样一场金融风暴在发生一年多后已经能够看到基本稳定的情况。实际上在2000
年,美国金融业就经历过网络科技破灭引起的股灾。之前70
年代有过石油危机,80
年初经历通胀,整个全球金融业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虽然有所反复,但还是不断往前发展,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所以,国际化并不是静态的,平安的市场重心始终在国内,但学习的范围在全球。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平安的资产管理业务无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在富通的投资是平安分散单一市场风险而做的海外单一最大一笔投资,我们遭受了损失。
从事海外投资,文化上的匹配融合非常重要。以平安和富通合作为例,富通是一家非常矜持的企业,他们看好亚洲市场,希望把银行、保险的能力移植到这里,尤其他们和荷银合作后希望有大的发展。但从风险来看,我们还是理解不够,经过这一次以后,平安对这种系统性风险,国家政策可能产生的风险这方面学到很多。假设一下,如果富通是身处美国或者英国的金融机构,它有10000
亿欧元的资产,本身偿付能力没有一点问题,就是短期流动性匮乏,在全球所有金融机构都有同一问题同时出现的时候,美国、英国、法国政府都可以帮助它们的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但比利时政府确实缺乏这种能力来保证它的这种短期流动性,在恐慌的情况下,把资产拆分,把国家最好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机构拱手交给法国人。任何一个比利时人都会觉着,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我相信比利时政府在未来100
年之后都会为这件事情的仓促决定而后悔。
新富通保留的保险业务现在发展也不错,新的管理层也在努力地思考未来的发展机会。作为大股东平安,一方面全力支持新的管理层做好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和原富通其他股东一样,希望比利时政府能有一个好的交代。
平安在创新的过程中,每一阶段都会遭遇比较大的困难和挑战,但每一步都不是盲目尝试,每一次我们也清楚知道潜在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有多大,每一个阶段可能面临的损失必须要在我们可承受的范围内,投资富通也是。实际上含富通在内,平安的每一笔投资都不敢超越这个风险额度限制,总体投资组合严格控制在风险额度范围内。
经历风暴后,平安正努力更多更快地以国际化管理水平来服务于我们日益年轻化的高质量客户,目前只有中国市场才能保持每年30
%的增长速度。平安过去几年一步一步在为这个综合金融目标做准备,10
年前开始做IT
集中,7
年前开始做所有后援集中。平安今后对客户的服务必然是跨产品、跨渠道的:同一个柜台,必须要服务几个产品,同一个产品,必须在柜台、网上、电话或是代理点都能得到同样的服务;新增的产品,所有的渠道都要支持,新增的渠道,所有的产品都要覆盖;同一个客户,所有的金融服务需求都应该在平安得到满足。
平安现在存量的和新增客户大部分在35
至40
岁,也就是说未来20
年是净流入的,历史的发展,也就是未来20
年给我们做好这个综合金融的机会,以后也不会有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