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往企业国际化的网络观只是在静态条件下探讨企业网络国际化的关系,并未从动态角度出发考虑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网络能力的变化动因、机理及其趋势。该文以企业网络关系为核心,从动态角度构建了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分析框架,并以康奈集团国际化发展的案例嵌入分析框架,为模型的假设提供了有力证据。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网络,案例分析
企业的国际化从理论上主要试图解决这样的问题:“企业为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以及如何开展国际业务?”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Johanson和Mattsson的经典文献为发端,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企业网络构建和利用的角度研究企业国际化行为。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已经从原来的“企业一环境”视角转变为“企业一网络”视角,企业国际化研究的重心也已经从原来的“市场承诺”向“关系承诺”转变(Meyer&Gelbuda,2006)。因此在网络视角下探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企业国际化行为的网络观点
有关企业网络的研究最早是从社会网络的社会交换观点入手的,现在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企业网络的社会交换观点。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企业网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其中企业间的每一个交换关系都可概念化为几个典型参与者之间的关系”(Anderson,et al,1994)。这些典型参与者包括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分销商及ZF组织。Normann和Ramirez(1993)认为,成功的企业不仅要在价值链上拥有战略位势,更要成为价值创造系统。企业通过与供应商、企业合伙人、战略联盟及客户之间的协作可以实现价值增殖。有着良好合作能力的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不断合作将得到更多的信任与良好的声誉。Guahti(1998)更进一步地认为,企业处于一个与外部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元网络组织环境中,这种网络关系将有助于企业获取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通过组织学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获得优势。这种网络能力对于自身规模、资源等存在限制的中小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处于天然的网络之中,其国际化经营受其所处的企业网络中的其他参与者国际化程度的影响。为了开展国际化经营,并进行拓展、渗透与整合,企业必须与其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及ZF组织建立并保持持续、动态的联系。这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对每个企业来说,这个学习过程都涉及到网络中的其他典型参与者。Johanson和Mattsson(1988)将企业网络能力看作是企业与其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分销商及ZF的关系函数,并认为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开展和深入,企业网络的不同组成部分间关系的强度与数量也会随之改变。通过国际化经营,企业会与国外的对应企业建立并保持关系,从而培育自己的网络能力。
企业国际化行为的网络观点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与网络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如果将企业国际化过程看成是组织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过程,那么企业网络就可以通过信息、凝聚和交易费用节约功能这3个影响机制来促进企业创造、积累和利用国际运营经验和知识,从而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然而上述企业网络国际化关系模型只是在静态情况下探讨企业网络国际化的关系,并未从动态角度考虑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网络能力的变化趋势、机理及其动因,从理论构建上来讲还不完善。本文试图以企业网络关系为核心,从动态角度揭示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机理,构建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新模型。
二、基于网络视角的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分析框架
Granovetter(1985)认为,企业处于特定的环境中,企业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外部联系所构成的社会网络,企业的经济行为是深深地嵌入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国际化的企业同样嵌入在其商务网络之中,网络包括网络成员以及各种各样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根据网络观,企业的国际化可被视为企业强化其网络位置行为的结果。为全面理解企业国际化的进程,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模型。

1.模型分析
(1)状态。企业总天然处于网络之中,“状态”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企业拥有的知识和网络位置。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构成国际竞争力的来源。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包括市场知识、一般的国际化知识和关系专用性知识。市场知识又可分为结构性市场知识和商务知识。前者如语言、法律、规则等,多与心理距离有关,结构性市场知识的缺乏会带来“外来者的不利”(liability of foreignness);而后者与企业的商务环境有关,它是由许多外部关系所构成的网络,商务知识的缺乏会带来“局外人的不利”(1iability of outersidership)(Johanson&Vahlne,2009)。关系专用性知识是在企业网络环境下产生,通过几个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起来的。典型的关系专用性知识包括对对方资源和能力的知识以及对对方发展机遇的认可。与以前的研究不同,网络观认为企业的知识发展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还包括知识创造,因为参与者的相互作用会形成新的知识,且网络成员对于新知识具有优先权。经验和知识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它能促使企业觉察和创造机遇,资源基础观学者Barney(1986)曾经认为企业不能从外部资源获得有利于机遇识别的特殊知识。与此相同,Shane(2000)也认为企业应主要基于内部知识进行机遇评价,因为只有企业自身才对其内部知识具有优先权。然而依据网络观,企业对其所处网络和其他网络参与者的信息和资源同样具有优先获得权,并且网络成员之间分享知识、相互信任、践行承诺,在企业网络背景下,机遇的识别与创造是在网络成员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基础上实现的。
Burt(1985)提出的“结构-关系”的概念分析框架一直是网络分析的经典工具,认为节点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网络各节点间的关系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两个基本维度。企业的网络位置是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以及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与竞争对手、客户、ZF组织等典型参与者的联系中所处的位置。企业关系网络中的成员按其在网络中位置的不同而差别地占有资源和结构性地分配资源。在网络中,未知的占据者可以改变,但是资源却依附在位置上。在网络中,两种位置非常关键:一是网络的中心位置,二是网络的结构洞位置。处于中心位置的成员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对网络有更全面地理解,而且在网络内具有更高的可见度,更大的吸引力。按照Burt的结构洞理论,结构洞位置是指建立在双方没有直接接触,或是间接看来不拥有共同关系的两类行动者间的“桥”。网络成员占据的结构洞越多,获得的控制收益和信息收益就会越多。
(2)决策。企业基于特定的状态结合自身目标进行决策。“关系承诺”是指由于网络成员之间存在相互利益关系,因而每一方都愿意保持长久关系,愿意投资成本和精力来保持关系。承诺带来了关系双方的相互依赖,双方在关系中的投入强化了这种承诺的持久性。Mathieu和Zajac(1990)区分了“算计型承诺”和“情感型承诺”,具有共同目标、价值观及情感归属的关系性交易,可能比那些仅关注物质的交易拥有更为持久的关系。在网络视角下,“关系承诺决策”是最重要的决策。决策虽然是心理层面的,却往往可以通过企业的一些行为变化来体现,比如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改变、投资规模的变化、组织结构的调整等等。基于网络视角可区分两种关系承诺决策:发展新关系网络和维持现有关系网络。前者表现为成为网络之间的“关系桥”或填补“结构洞”;后者表现为维持和强化既有的战略伙伴关系。
(3)活动。在模型中用学习、创造(知识和机遇)和信任建立来反映活动的结果。企业从事跨国经营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国外市场的知识和经验。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组织学习能力”。企业不仅可以从自身不断地学习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学习能力,即“干中学”,还可以从与其他组织的网络关系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即“相互学”。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商业活动网络关系可被视为企业“为什么”和“如何学”的重要影响因素,组织间的网络关系——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组织学习的重要来源,因为组织网络促进了拥有多种技术和知识背景的组织成员间的接触。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成员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并且组织网络会出现在不同的领域和产业,这更扩大了组织成员的知识来源范围。
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学习会产生新的知识和某些固定于网络中的知识,它们被网络成员排他地所有。对网络伙伴的强承诺使企业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这些知识都成为企业发现和创造机遇的基础。企业国际化不断推进的关键在于企业能不断地发现机遇和创造机遇。网络成员之间开展互惠互利的交换行为是因为双方已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信任在关系发展的早期阶段尤为重要,信任导致互惠和合作行为。信任感越高,就越有机会获取默会知识和“如何做”的知识。
这是一个动态框架。企业在网络中所处的状态是企业进行关系承诺决策的出发点,根据强化关系或削弱关系的决策,企业进一步采取行动以促进组织学习、知识创造、机遇发展以及信任构建,而学习、创造知识和构建信任的速度、强度和效率取决于企业现有的知识、信任和承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网络伙伴对其发展机遇的认可程度。信任是承诺的前提条件,当双方存在积极意愿时,信任就可以转换为承诺。企业通过与网络成员的一系列互惠互利活动,获得更丰富的国际市场知识和经验,强化其在网络中的位置,使其处于更有利的状态,继而开始下一个良性循环。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就是企业不断强化其在现有网络中的位置、不断发展新的网络关系的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框架,本文提出4个命题:P1:企业的网络位置和所拥有的知识对企业作出关系承诺决策有重要影响,是企业国际化的出发点。P2:关系承诺决策是企业采取国际化经营行动的主观动因。P3:企业国际化业务活动的结果是丰富了企业的知识,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网络位置。P4: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是企业不断强化其现有网络位置、不断发展新网络关系的过程。
2.模型的意义
(1)该模型从网络视角实现了渐进式国际化模式和跳跃式国际化模式的整合。Uppsala模型是企业国际化的传统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这种观点被很多经验和实证研究所证明,直至今天仍有广泛地应用,但对Uppsala模型的批评在于它对新环境下的一些企业国际化现象缺乏解释力。根据Oviatt和McDougall(1994)的观点,国际新创企业从诞生开始就积极利用多国资源寻求竞争优势,并在多国出售产品。这些企业不完全按照渐进发展策略一步步向前发展,而是跳跃其中一个或几个阶段直接到相对高级的国际化阶段,企业的国际化成长经历呈跳跃式发展。撇去企业国际化的具体路径,企业总天然地处于各种网络中,独特的资源和学习能力、国际化网络以及企业家精神被认为是国际新创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国外的教育背景、海外的工作经验增加了企业领导人的国外市场知识,企业家个人先于公司创立而具备的网络资源和能力减少了企业创立者对国外市场的可感知风险,促使他们从企业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把国界看作是企业发展的障碍。如果把企业家个人视为知识、信任、承诺和网络关系的载体,那么知识资源和网络位置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新创企业理论与传统理论并没有本质的矛盾,因为国际新创企业往往是由具有国际经验和国际网络关系的企业家创建,事实上知识、经验学习、网络关系和信任的建立先于公司的创立,正是拥有这些关键因素才可以“加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而知识经验的积累、信任承诺的建立乃至网络位置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化则是沿着“状态一决策一活动”的路径进行。
(2)该模型从网络视角回答了企业为何国际化和如何国际化的基本问题。该模型认为企业的国际化依赖于企业间的网络和关系。企业进行海外扩张往往出于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寻求商业机遇。基于现有的知识基础,企业设法进入海外网络,并在其中开展活动、建立信任与承诺,从而识别和开发新机会。第二,跟随战略。当网络关系中的一方已进入国外市场时,其他关系方也跟随进入。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在现有的网络中找不到能提供帮助的网络伙伴,它将选择进入易于与处于关键位置的企业建立联系的市场。由此可知在网络背景下,心理距离并不成为企业选择国外市场的必然考虑因素。
三、案例分析——康奈集团的国际化
1.康奈集团的国际化过程
康奈集团创办于1980年,是中国鞋业的排头兵企业。康奈公司1990年开始实施名牌战略,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康奈的国际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建立海外专卖店,逐步开拓海外市场阶段。1998年,康奈成立国际贸易部。2001年1月,康奈在法国巴黎19区繁华地段开设了第一家专卖店,迈出了国际化发展的第一步。目前康奈在法国、荷兰、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越南、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200多家专卖店,还在一些国家的商场开设专卖厅、专卖柜,使康奈品牌逐步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康奈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连续提高品牌质量,加快迈向世界的步伐。2001年,康奈顺利成为英国鞋类与联合贸易商研究协会(SATRA)组织的成员,使康奈在保证产品具有国际水准品质上有了稳定的技术支持。2004年9月,双方签署了合作协定,康奈投资1000万元在温州建立符合SATRA认证世界鞋类设计研发中心,解决了中国鞋业在技术上与国际接轨的难题,并加入到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者的行列,从技术性壁垒中突围。
(2)进行跨国投资,整合国内外资源阶段。2006年,康奈牵头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建立国家首批经贸合作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合作区由康奈集团和吉信集团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计划引进60家以上的中国优势企业,合作区内的企业可充分享受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从单一生产到整合资源,从“单打独斗”到“群体出海”,康奈的这一举措使其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从传统的“中国制造”变成“世界制造”,从单一的生产经营变成整合国内外资源的全球化发展的企业。
2.分析与讨论
如表1所示,康奈的国际化案例能很好地嵌入本文提出的网络视角下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分析框架,也提供了支持假设命题的证据。

(1)企业的网络位置和所拥有的知识对企业作出关系承诺决策有重要影响,是企业国际化的出发点。康奈的品牌定位和国标化战略都与其所处的网络息息相关,在康奈的发展历程中处处受益于网络带来的资源和信息。第一,网络关系和网络位置对企业的国际化起步具有重要影响。早在1987年,在杭州火烧温州鞋风潮之后,康奈集团总裁郑秀康利用个人网络关系,在亲属的帮助下去意大利待了一年半,期间参观了很多优秀的制鞋企业,学到了大量的先进经验。在意大利,郑秀康了解到制鞋这种劳动密集型行业正在发生战略性转移,并由此看到了中国鞋业发展的机遇,下定决心改变中国手工制鞋现状,进行机械化流水制鞋,从而奠定了康奈以质量取胜的品牌战略。1998年康奈实施国际化战略之后,更是巧妙地整合了网络资源,充分利用温州籍华人华商的力量。康奈利用每年参加世界大型鞋展,温州籍华人回国探亲访友、进行贸易活动的机会与海外华商进行接触,康奈走出去创品牌的战略与有经商意向的华侨人士不谋而合,康奈的多数海外加盟商都是华裔人士。第二,知识(包括企业自身具有的知识和来自网络的知识)在企业国际化发展初期具有重要作用。康奈作为温州鞋企的代表,其制鞋机械水平的提高是从仿制和改进台湾同行的制鞋机械起步的,在早期,国际流行样式获取和设计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在意大利的近10万温州人,他们使温州制鞋业的老乡们可以很快获取国际流行的样式,并帮助获取鞋业的相关信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商把中国产的鞋销售到世界各地,通过华商销售网络,大陆的制鞋企业不但销售了产品,而且获得了当地市场知识和经营经验。
(2)关系承诺决策是企业采取具体国际化经营行动的主观动因。纵观康奈近10年的国际化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其重要的国际化战略举措都是在鲜明的关系承诺决策下进行的。第一,发展华商网络关系,“探路”国际市场。在稳稳占据国内行业领先位置之后,康奈开始“探路”国际市场。但刚登上国际舞台的康奈面临着不熟悉国外市场需求和经营环节等问题,对此,康奈运用华商资源,采取招募海外华商加盟连锁专卖店经营的策略,依托华商资源构建网络化、规模化的海外销售渠道,切入终端消费市场,从而直接掌控商品价格的制定权。最终康奈有效地突破了国际“市场隔层”,通过统一形象、统一配送的国际零售网络,提升了国际市场势力。第二,依托SATRA平台,获得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康奈在成为SATRA的成员后,与该协会合作建立研发机构,获得参与国际鞋业贸易规则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自行研究制定中国标准的权利。第三,在国内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与黑龙江吉信集团合作开发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打造资源更加丰富的海外平台。作为康奈合作伙伴的吉信集团,在俄罗斯各界都拥有相当强的人脉关系,并且对当地税收、劳务输出等各项政策也十分熟悉,在俄罗斯投资工业园区有很丰富的经验。康奈正是要通过吉信这样具有“向导”作用的伙伴来更有效地整合全球资源。
(3)企业国际化业务活动的结果是丰富了企业的知识,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网络位置。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可视为企业不断强化其现有网络位置、不断发展新网络关系的过程。康奈通过20多年的发展,已由一个手工小作坊成长为中国皮鞋行业的龙头企业和走出国门创品牌的企业。一方面,康奈通过自身研发和与外界合作掌握了制鞋的先进技术,为在国际市场创品牌打下质量基础;另一方面,康奈以专卖店为依托,通过“干中学”推动了学习与应用的互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康奈在质量管理、企业效益和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业绩,当之无愧地成为温州鞋业的领头羊,占据了温州鞋企网络的“中心位置”,成为众多网络之间的“关系桥”。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兴建,不但使康奈自己免受“反倾销”之苦,增强了获利能力,更让许多中小企业享受到低廉的原材料、广阔的市场和优越的配套设施,带动了中小企业的“群体出海”。在网络中任何一家企业新信息的发现和创新经验都能迅速通过“相互学”以及网络式的信息互动机制得以放大,并得到最充分的商业应用。
四、结论
通过对康奈国际化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发现:康奈国际化的案例能够很好地嵌入本文所提出的基于网络视角的企业国际化进程分析框架,并提供了支持4个命题的证据。
本文的主要缺陷在于只用了康奈集团一家企业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因此所得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进一步的研究应考虑更多的企业案例,最好进行量化研究,以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分析框架和4个命题是否成立。
参考文献:
1.Meyer and Gelbuda.Process Perspectiv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In CEEI[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6,46(2):143-164.
2.Gulati,R.Alliances and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 merit Journal,1998,19:293-317.
3.Burt,R.Towarda Structural Theory of Action:Network Models of Social Structure,Perception and Ac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0(6):1336-1338.
4.康荣平:《全球华人资源与中国产业发展》,《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45期。
5.黄东、易志高、茅宁:《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分析及其选择》,《现代经济探讨》2009年第4期。
作者:沈鲸 何红渠 来源:《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