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61 3
2009-09-30
2009年09月30日 13:20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对政府来说,鼓励科学技术专家成为亿万富翁,不只是一种政策取向,而且内含了价值标准。“院士—成果—产业—亿万富翁”,这样的推理链条,大大窄化了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武汉要研究政策,让两院院士在企业有股份,“鼓励他们成为腰缠万贯、甚至腰缠亿万的富翁,成为和袁隆平一样富有的院士”。(9月28日《楚天都市报》)
  我很想从中解读“积极意义”,也确实从中解读出了不少。然而,终究而言,再多的“积极意义”,不如这种导向可能造成的价值混乱让人产生的遗憾多。
  放在一个地方,鼓励院士成为亿万富翁,这当然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对院士也有经济利益,何况靠知识致富,也是能耐,社会也高度认可。

  “和袁隆平一样富有”,在这里,袁隆平是被作为一个院士标杆列名推举的。不过,中国的院士不止袁隆平一人,更多的人没有成为亿万富翁。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成为亿万富翁不管是不是其目标,至少社会对科学家的报偿,主要不是给予亿万财富,而是对其科学贡献的赞誉,例如将其贡献记入科学史乃至社会史。
  搞科技和办企业,是两个事情,专业化分工时代更是如此。科学求真,技术求用。在“求真”的领域,价值不以产业化、商品化和亿万富翁为标准。在求用的领域,产业化、商品化是非常重要的标准,但因其实现主要是通过企业,受企业制度影响,故而技术专家是否应当成为亿万富翁也是一个未知数,说到底,企业制度讲的是资本控制力,技术专家是技术雇员还是技术资本拥有人会有很大的收益差别,如果院士有可供产业化的技术成果,这是一种知识产权,其产权归属是院士还是某个单位,也存疑义。
  对于政府来说,鼓励科学技术专家成为亿万富翁,不只是一种政策取向,而且内含了价值标准。怎样一般性地看待科学技术、评价科技成果、回报科技专家,揭示出对科学技术进行了怎样的定义。官方的认识也会主导社会认识。
  “院士—成果—产业—亿万富翁”,这样的推理链条中,贯穿着功能主义的思维,功能的核心是产业。这大大窄化了对科学技术尤其是对科学的理解。在这样的功能主义理解之下,大部分科学进步将被视为无意义,直接的“商品变现能力”将成为支配性的认识,从而形成对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科学家、工程学家的价值的简单化处理,能否“产业化”将不仅成为企业的技术目标,而且将成为政府科技政策和社会的科技认知。这可能不是科技的幸事。
  区分各种概念的能力是重要的。我看到一个美谈:袁隆平2001年购买汽车,驾驶证不是考来的,而是交警大队的书记亲自送来的,荣誉驾驶证上面写着“袁隆平院士贵乘”,终身免检。这是把法律治理与社会尊重混为一谈的一个例子。研究政策以鼓励院士成为亿万富翁,是把产业、企业与科技、院士混为一谈的例子,看上去是厚待了院士和科技,实际上是资本逻辑和经济逻辑的全面覆盖。对科学和科学家来说,这是错爱而非尊荣。而技术发展和技术专家的待遇,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内的事务,原本无需政府过多参与。
  科学技术专家有成为亿万富翁的权利,这没有人质疑。但验诸世界,没有听说几个科学家或技术专家成亿万富豪。很多人大概会说比尔·盖茨,但他主要是个企业家,又以慈善名世,他领导一个科技企业,但并不是“院士”。
  □刘洪波(媒体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30 18:09:15
对科技创新的尊敬和鼓励是我国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继续解决的战略问题;对版主的观点深有同感,创新评价、激励、约束新的标准和氛围乃至文化的形成一般需要较长时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 14:35:11
国家的很多激励政策,有很多走过头。
有些甚至是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来搞激励政策。
所以,在没有一个完整的和其他法律兼容的激励机制情况下,现有的激励只能说是人治激励,最终其效果也只能成为停留在嘴上,和在需要秀出的时候的激励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 19:05:40
赞同这样的做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