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对战菜鸟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7年第23期 出版日期 2017年06月12日
一场由快递柜引发的口水战,表面是数据信息安全之争,实质是物流、电商乃至互联网平台的利益之战
3月5日,北京朝阳区,圆通快递小哥在往丰巢智能快递柜投放快件。快递自提柜极大缩短了“最后一百米”的配送时间,提高了快递员的配送效率。
《财新周刊》 文 | 财新记者 王琼慧 陈梦凡
“早就想到菜鸟和顺丰之间必有一战,只是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一位“通达系”公司高层对财新记者表示。
6月1日,顺丰速运和菜鸟网络相互关闭互通数据接口之后,仅仅24小时内事态全面升级,“三通一达”(圆通、中通、申通、韵达)和EMS(邮政特快专递服务)连夜入局“抢食”;48小时内影响范围拓展至快递上游产业,京东、苏宁、网易、美团等纷纷入局站队;第三天,国家邮政局介入“撮合”,双方商谈至凌晨,最终握手言和。
前后不过50小时,顺丰和菜鸟之战表面上偃旗息鼓,然而这场由快递柜数据争夺引发的行业争端,呈现了中国物流、电商乃至互联网领域主要玩家间的商业竞合格局,充斥着错综繁杂的商业利益、时刻变幻的盟友与敌手、资本加持下的试探与焦虑⋯⋯每一方都在仔细盘算自己的牌面,通过试探确认自我优势,希冀在对手的闪失中占据上风。
快递领域竞争不复以往,业务边界正在模糊,数据信息的重要性及背后的博弈,在顺丰的大声疾呼之下暴露无遗。纷纷登陆资本市场之后,各大物流公司的力量对比产生了微妙变化,各自对主营业务核心优势的未来处于空前的焦虑期。“这只是个开始。”亲身参与本次争端过程的一位人士对财新记者说。
自提柜——最后一公里的争夺
6月1日凌晨,菜鸟关闭了顺丰旗下丰巢自提柜的接口,随即顺丰也关闭了自提柜的数据信息回传淘系电商平台。双方后来在两个问题上对外讳莫如深:6月1日上午10点,顺丰是否又进一步关闭了整个淘系平台物流信息的回传?菜鸟是否要求顺丰提供非淘系数据?
所谓淘系电商,主要包括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天猫、聚划算以及海淘等电商业务平台。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当日的确无法在阿里旗下全网包裹查询软件菜鸟裹裹以及淘系电商平台中查询到自己的顺丰包裹;而在后台发货的商家则发现菜鸟的后台快递选项中已看不到顺丰。双方的冲突自此公开化。
菜鸟和顺丰之间的争端并不突然。尽管相互关闭互通数据接口发生在6月1日,但从此后双方你来我往的公关稿中,可以看出双方的合作早就因为无法在丰巢自提柜数据对接问题上达成一致而难以为继。
5月27日,菜鸟邮件告知顺丰将停用丰巢接口。而在5月31日晚上6点,顺丰也向菜鸟发出数据接口暂停告知。
数据接口争端背后显示的是目前物流领域两大巨头对数据的争夺。
丰巢科技于2015年6月6日由顺丰、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领航共同投资创建,主业为研发运营智能快递柜,旨在破除快递行业的末端快件运营瓶颈。根据2017年4月17日丰巢科技填报的企业信息,顺丰持有丰巢38.25%的股份,居控股地位,申通、中通、韵达分别持有14%、19%、19%,而“阿里系”控制的圆通速递和菜鸟,均未参与丰巢的投资。
菜鸟与丰巢的合作始于2016年,该合作在今年3月到4月的续约过程中出现变化。菜鸟称,为保护消费者隐私、电话信息安全,菜鸟正在根据安全团队的建议对全网物流数据进行信息安全升级,试图加强对海淘、快递柜等物流数据的多重交叉验证,但顺丰及丰巢等出于各种原因并不配合。
顺丰方面给出的理由则是,菜鸟提出所有丰巢快递柜信息的触发必须通过菜鸟裹裹,取件码信息无条件给到菜鸟,丰巢需要返回所有包裹信息给菜鸟(包括非淘系订单)。这意味着,顺丰经过丰巢自提柜的物流数据将向菜鸟彻底开放。顺丰称,丰巢难以接受以上合作条款。
双方争执的“自提柜”,即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快递员将货物从配送中心送到客户家门口,实现“门到门”的配送。将物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用户家,这是快递行业的共同目标,因而末端环节是服务时效和质量的关键。谁掌握了末端配送,谁就掌握了快递业命脉。
根据国家邮政局的公开数据,目前快递包裹从配送终点到用户手中这段距离,不到整个货物运输流程的5%,却要花费整个快递业务时长的45%。多位电商及物流从业人员表示,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成本占到整体配送成本的一半。也就是说,打通最后一公里,掌握末端配送数据,才能有效地提高物流效率。包括菜鸟驿站、圆通驿站、超市以及房产中介门店等快递寄存点,都是对最后一公里进行探索的形式。
快递柜也是其中一种。快递自提柜极大缩短了“最后一百米”的配送时间,提高了快递员的配送效率。快递员把货物放进柜子就能走,节约大量时间,也方便用户不在家时安全收货。
“电商的最终战争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一位电商从业者表示。在消费者即时需求越来越多的今天,末端配送的准确和快速,更成为日常消费品尤其生鲜类商品的核心环节。而对菜鸟来说,这也是“阿里系”电商平台和老对手京东在“网超大战”中决胜的关键。
接近丰巢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在丰巢去年末的融资中,菜鸟试图入股,因顺丰阻止而未果。2017年1月5日,丰巢正式宣布完成A轮25亿元融资,整体估值55亿元。该轮融资由鼎晖领投,国开、钟鼎、熠遥等机构跟投,原股东继续追加投资。
但接近菜鸟的人士表示,未能入股丰巢的原因是双方在商业条款上难以达成一致,“顺丰在丰巢中拥有绝对权力,而菜鸟不愿接受不对等的权利和义务。”
此后,菜鸟积极寻找相关标的,希望打造自己的自提柜体系。6月8日,快递自提柜公司速递易的母公司*ST三泰( 002312.SZ )宣布菜鸟成为其重大资产重组的新交易方,即参投速递易股权。一起参与此轮融资的包括中邮资本、上海复星等投资机构。接近交易的人士表示,此次交易是由中邮牵头,邀请菜鸟参股,菜鸟在其中并非主导,只持有较少比例的股份。
速递易的盈利模式为“快递员付费+用户超期费”以及广告服务。官方数据显示,速递易已在全国79个城市布局运营智能快递柜5.6万个。同期,丰巢运营智能快递柜3.5万个,邮政易邮柜、中集e栈等快递柜公司等合计约6万个。速递易自称在行业里“市场占有率最高、覆盖小区和城市最多、累计处理快件量最大”。
数据——菜鸟的阳谋
一个自提柜引发的争端暴露出各方对数据的争夺。顺丰指称菜鸟要求其提供非淘系(非阿里巴巴电商平台)数据。菜鸟迅速反驳了这种说法,称反而是在过去的合作中,顺丰大量查询和使用丰巢中非顺丰的数据,远远超出了正常使用范围,菜鸟担心这会进一步带来信息泄露和数据滥用的风险。
快递界人士对财新记者详述了菜鸟和丰巢的合作流程:菜鸟开放接口给到丰巢,丰巢推送所有快递柜详细信息给菜鸟。快递员派件过程中每一票入柜快件都会查询菜鸟接口,调用消费者手机号(可不用手动输入),丰巢推送对应订单路由信息给菜鸟接口,菜鸟通过接口查询路由状态并可重发取件码。通过每次入柜出柜信息和推送,菜鸟可以通过自提柜获得“最后一公里”的详细信息。
菜鸟网络方面告诉财新记者,正是由于这种担忧,菜鸟才决定对全网物流数据进行信息安全升级,试图加强对海淘、快递柜等物流数据的多重交叉验证。
顺丰则借丰巢程序员之口解释了自己对淘系数据“远超正常使用范围”的原因:丰巢以5月27日举例称,经过后台核实,当日共产生295万订单,由于丰巢并不了解哪些是淘系用户数据,因此调用淘系数据294万次,配对出其中有200万单是淘系订单。顺丰认为只能回传配对成功的淘系订单数据,但菜鸟认为应当将另外94万配对不成功的订单数据也应回传,理由是丰巢调用的配对数据本来就是淘系的,不存在是否配对成功的区别,菜鸟有义务对这290多万个数据信息做相应的保护。
但顺丰强调,配对不成功的订单涉及其他电商平台和商家、用户信息,以及顺丰整个物流通路的干线以及节点等各种信息,这些数据无权也无理由交给菜鸟。
这是快递行业第一次有人旗帜鲜明地拒绝菜鸟的数据要求。
菜鸟网络——名称含“网络”而非“快递”,从成立伊始就立志成为大数据平台,成为中国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者。尽管菜鸟网络试图将自己进行区分,把阿里称为“我们的大客户”,但事实上菜鸟从诞生到发展至今的全部业务,均是为阿里平台上的商家量身定制。菜鸟担负提速中国物流并提振阿里电商业务的双重目标。
物流限制是阿里电商体系持续发展的“天花板”。京东凭借自营物流带来良好时效和服务体验,赢得了一二线城市中高收入群体的青睐,这令阿里如坐针毡,逐渐将京东视为进入“射程”的竞争对手;再看快递公司中的龙头顺丰“桀骜不驯”,不可能臣服于己,而其他野蛮成长起来的第三方快递公司,却无法满足阿里对高端配送服务的需求。
如何有效统筹第三方快递,免去长周期的重资产物流仓配投入?如何让步调一致的“桐庐快递帮”彼此牵制、相互追赶?如何在快递包裹量即将到达日均10亿的天量时仍有优势?阿里和菜鸟网络认识到,一切问题的关键就在数据。
菜鸟网络在内部争论和外部争议中届满四岁,铺下跨境、快递、仓配、农村、末端配送五大配送网络,拥有超过全国70%的快递数据。2016年3月14日,菜鸟宣布完成首轮融资,融资额达百亿元,整体估值近500亿元。财新记者当时获得的一份融资资料显示,菜鸟计划于2022年完成IPO,届时估值预计达2681亿元——这个估值超过了当前“三通一达”的市值总和,也超过了顺丰2280亿元的市值。
菜鸟,这个麾下没有一个配送员的物流数据公司,已经通过资本和上游集货能力,牢牢掐住了快递企业的咽喉。
2014年5月,菜鸟网络正式推出电子面单,统一了面单信息录入规格,并将地址库等信息做了一致性要求,在“阿里系”电商平台购物消费,可以看到自己包裹流转的清晰节点,而快递公司在菜鸟面前也再无“隐私”可言。
2016年5月18日,菜鸟网络宣布,联合12家快递公司和丰巢等8家自提柜企业建成全国最大的快递自提柜服务平台。即菜鸟网络对接了当时市面上最主要的自提柜提供方,打通“最后一公里”配送数据。这意味着,在快递公司、商家以及消费者之间,菜鸟彻底让自己成为必经的一环。
多位快递从业人士对财新记者颇有怨言地表示,由于菜鸟的加密体系,快递公司没有菜鸟的解密码就无法看到消费者订单信息以及整个物流通路。
“行业机密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知道数据,就能知道你能赚多少钱,能花多少钱。知道客户信息,不排除知道的人也能开拓自己想开拓的市场。这个数据背后就是权力和利益,这就是权力之争。”一位快递行业资深人士表示。
“三通一达”的尴尬
菜鸟的权力不只是数据。由于长期同质化竞争,快递企业中七八成的业务来自电商件,而电商件最大来源就是阿里。借着阿里强大的聚货能力,菜鸟网络拥有每家快递企业都眼馋的市场。
顺丰和菜鸟相互关闭数据接口后,迅速引发国家邮政局介入、“三通一达”和EMS入局站队的行业影响。菜鸟在事发当晚连夜找到EMS,替代顺丰发货。“通达系估计都收到顺丰的淘系客户名单了,要求抢客户。”快递业内人士称。“通达系”指物流行业四大玩家圆通、中通、申通、韵达,亦简称“三通一达”。
“通达系”在利益面前快速下场:多家快递企业下发通知,称非总部允许,快递员不准用丰巢快递柜。
圆通是“通达系”惟一一家自有航空运力的企业,目前拥有7架货运飞机,根据圆通速递2016年年报,阿里创投及云锋基金共持有圆通17.25%的股份。现在圆通与EMS一起成为菜鸟推荐替代顺丰的新选择。一份外流的圆通公告显示,圆通对违令使用丰巢的配送员将处以105元的罚款。
沉默的是申通、韵达和中通,这三家同时是丰巢的重要股东,但它们的绝大多数业务也来源于阿里的淘系电商平台,它们对强势的菜鸟是既爱又怕。有业内人士称,在顺丰和菜鸟互怼的过程中,“三通一达”中的几家,一方面试图抢夺部分市场,一方面也有心借机表达对菜鸟的不满。
菜鸟和顺丰的对战是长期的积怨。“顺丰如果觉得菜鸟做得过分,菜鸟对其他快递只会更强势。”一位快递业观察人士表示。
借着阿里强大的聚货能力,菜鸟网络在对快递企业的谈判中处于上风。快递企业心情复杂,虽然大量货源依赖阿里,但也担心有一天菜鸟会取而代之。“淘宝上绝大多数业务都给了‘通达系’,这就掌握了产业上游有利的支配地位,使得下游快递公司无法轻易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一举一动也摆脱不了它。”中国快递协会原秘书长、永驿物联智库负责人邵钟林对财新记者表示。
这一点,即使是在快递企业上市之后也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消费者在淘宝购物,大多不会专门指定快递企业,快递还是菜鸟说了算,它可以任意给谁。”邵钟林称。
菜鸟才是快递企业业务的“衣食父母”,在分配业务过程中,快递企业也没有议价能力。
但菜鸟方面坚持称,快递业务均由淘宝商家自主询价和选择,菜鸟从不干预。市场超低价格的形成是几家快递公司的价格战所致。
申万宏源证券分析报告显示,平均快递单价由2004年的28.8元下降至2014年的14.7元。一位快递业人士透露,江浙沪一带电商件的全国通票价格甚至拉低至5元左右。
“5块钱你要不要?申通不要,圆通不要,还有韵达、天天,总有人会要。还有更小的快递公司可能给出更低的价格。”邵钟林说,“快递市场的溢价都是上游说了算。”
尽管快递规模连年高速增长,但是快递企业的日子并没有更好过。快递业人士认为,这正是行业内不正常的利益分配机制导致的。
复杂的站队博弈
菜鸟和顺丰的战火迅速蔓延,物流行业内外争相站队。菜鸟阵营除了圆通、EMS,阿里盟友苏宁也在6月2日晚间转发菜鸟总裁万霖的声明,发微博称“相信菜鸟、顺丰有胸怀和能力达成共识”。而顺丰的阵营则有京东、美团、腾讯和网易,各家表态明确。
一直与“阿里系”电商正面交锋的京东最先发声。京东集团董事长刘强东在“头条号”上喊话,支持顺丰,影射阿里对私人快递信息的占有。早在2016年7月,刘强东在央视《对话》栏目中就直指菜鸟可能吸走“快递公司的利润”,他认为独立快递公司中只有顺丰能长久存在并保持较好利润。
从今年4月开始,独立运营的京东物流实际上与顺丰存在竞争关系,京东物流宣布对外开放时直指“行业里的大品牌商和制造商”,这种市场策略势必抢占顺丰的市场份额。
但在共同的“敌人”面前,二者选择“合作”。6月2日上午,京东物流宣布全面接入丰巢快递柜。京东方面称,丰巢的智能自提柜对京东“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是有效的补充。
京东物流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京东与顺丰旗下的丰巢早在一年前就开始了业务对接。目前双方合作覆盖了13个城市,日均订单超过5万单。双方计划在年底前将合作范围扩展至全国26个城市,接入1万台丰巢智能快递自提柜。
将丰巢作为“最后一公里”配送补充的还有早前与阿里决裂的美团。6月2日下午,美团网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在认证微博中宣布接入丰巢自提柜,丰巢可以作为部分场景的补充解决方案,比如回家路上提前下单,餐到人没到的场景。另一方面,“美团外卖除了餐饮,每天有几十万单的非餐饮订单,这些订单在用户认可的情况下,会跟丰巢有更好的合作空间。”
因云业务与阿里巴巴直接竞争的腾讯也卷入战事。早先有顺丰指菜鸟提升数据安全为幌,实则要求顺丰数据从腾讯云搬到阿里云。6月1日晚间,腾讯云通过官方微博表态:“助力顺丰布局云端,无论多么重视顺丰的数据与业务安全都不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