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莱悖论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莱(1952)年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通过对100名具
有良好训练和概率论知识的人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行为系统地违背独立性公理。独立
性公理是冯·诺依曼(Von Neumann )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1943年提出的预期效
用函数理论中的5个公理 之一,即对任意的 , , ,则有 .阿莱首先设计了赌博和对
100人进行测试,其中:
赌博A:100%的机会得到100万元。
赌博B: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89%的机会得到100万元,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选择A而不是B。
其次使用赌博和对这些人进行测试,其中:
赌博C:11%的机会得到100万元,89%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赌博D: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9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调查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选择D而非C。说明这些人的行为不能用预期效用理论来描
述,实际上它违背了预期效用理论的独立性公理,同时与伯努利(Bernoulli,1738)投
资者风险厌恶的假设相悖,直到
期望理论出现后,阿莱悖论才得到了解决。
(二)埃斯博格悖论
主观概率衡量人们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期望或信念,但是埃斯博格(1961)的实验结表
明人们的行为违反主观概率的法则,从而不能被主观概率描述,这就是著名的埃斯博格
悖论。埃斯博格实验是这样的,一个罐子中有90个球,告诉人们其中有30个红球其余的
要么是黑球,要么是黄球。现随机的从中抽取一个球,并设计赌博如下:
赌博A:若是红球,你得到100美元;若是其它颜色的球得到0美元。
赌博B:若是黑球,你得到100美元;若是其它颜色的球得到0美元。
赌博C:若是黑球,你得到0美元;若是其它颜色的球得到100美元。
赌博D:若是红球,你得到0美元;若是其它颜色的球得到100美元。
通过
调查发现多数人在A、B之间选择A而非B;在C、D之间选择D而非C。这种选择若用主观概
率计算的预期效用函数表示,则为方便推导,将效用函数标准化为: ,因此有:,
由于 和 ,所以上述两个不等式矛盾。Ellsberg悖论(1961)表明人们不喜欢他们对某一
博弈的概率分布不清楚,即模糊厌恶(Ambiguity averse),也就是个人在冒险时喜欢
拿自己已知的概率作根据,而非未知的概率。标准效用函数不允许当事人表达他们对概
率分布的信心程度,也就无法得出这一厌恶。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18277&page=1&from^^uid=2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