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608 0
2009-10-04
我曾出过一本小册子《轻重与沉浮》,是讲中国古代财经管理方面受到《管子》轻重理论的影响很深。我后来发现自己有一点失误:没有意识到中国古代运用轻重理论曾有一个转变,这个转变是在唐宋间。这之前,尤其是《管子》提出轻重理论之初,轻重理论含有很浓很强烈的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倾向,而在中唐以后特别是宋代,这种倾向消失了。国家没有了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力量,没有了这种主动精神和热情,轻重理论变了质,它单纯地变成了聚财敛财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就是因为军制发生了变化,一百多万常备军(有这样多的军队首先导致官员必须增加一万多,用以管理军队。此外还要增加用于后勤保障、因禁榷而增设的理财官职等)使得国家财政负担空前沉重,财政上经常是入不敷出。为了聚财敛财,人们想尽了一切能想到的办法:增加土地附加税,增加商税,增设各种杂税(身丁钱、头子钱、曲钱、赃罚钱等等),官府卖盐、卖酒、卖茶、卖明矾、卖香料、卖熟药、卖书、卖皇历、卖粮食、卖煤、卖度量衡器、卖度牒、卖官、卖凤冠霞帔,为了节支搞均输,搞科敛,搞和预买绢布丝,搞支移折变……最后是滥发纸币,数目以亿计。名堂多得难以尽数,宗旨却只有一个:多收钱少开支。想尽了办法,然而钱总是不够花。宋朝的财政大部分时间都很紧张,入不敷出的事常有发生。财政总是“吃饭财政”,不但将所有新敛来的钱统统吃光,而且寅吃卯粮,南宋时不少地方向老百姓预借八年的税,即把八年后的粮都提前吃光。过去曾有人讲:宋、金之间进行了铜钱争夺战,我核查了一下,不太符合事实。为什么呢?因为要争夺就要从国库中拿大量的钱,宋、金二朝国库都很穷,拿不出钱来。所以,只有铜钱保卫战(因为这不需要太多的钱),没有铜钱争夺战。
马端临在《文獻通考自序》中说:
善言利者则曰:山海天地之藏而豪强擅之,关市货物之聚而商贾擅之,取之于豪强商贾以助国家之经费而毋专仰给于百姓之赋税,是崇本抑末之意,乃经国之逺图也。自是说立,而后之加详于征榷者,莫不以借口。征之不已,则并其利源夺之,官自煑盐酤酒采茶铸鐡以至市易之属。利源日广,利额日重,官既不能自办,而豪强商贾之徒又不可复擅。然既以立为课额,则有司者不任其亏减,于是又为均派之法,或计口而课盐钱,或望户而榷酒酤,或于民之有田者计其顷亩,令于赋税之时带纳,以求及额。而征榷遍于天下矣。盖昔之榷利曰取之豪强商贾之徒,以优农民,及其久也,则农民不获豪强商贾之利而代受豪强商贾之榷。有识者知其苛横,而国计所需不可止也。作征榷考第五。

他在这里替农民(或者也包括地主)报不平,说是禁榷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变一种形式取之于农民。看来他是不相信“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高论的。如果他说的是实情,则很明显,禁榷制度的发展、禁榷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是破坏农业生产力为代价的。他这里没有讲征货币税,这其实也是一种轻重理论指导下的增收手段,其结果,更是坑害农民的,因为在商品经济并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强制推行货币税,对农业生产力的破坏是不容光焕发低估的。
    当然,官府如此无孔不入地来敛钱,直接的受害者是民间工商业者(即所谓兼并者),因为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官府的身影,凡是禁榷项目都是最能赚钱的项目,其他如纺织、如造纸印刷,如房地产,如卖药,如造铁器等等,最后是金融业。可以说:凡是赚大钱的事官方都抢先去作。这样,怎么能有资本的原始积累?怎么会有自由竞争?怎么可能有资本主义?
    人们一方面在套用马克思的理论,另一方面却无视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巨大差异,所得出的结论怎能让人信服呢?

上次由于一时疏忽,我将“卜式”信笔误作“贡禹”,特向读我博克的人致以歉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