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纽约专稿/记者 严江宁】咨询公司麦肯锡认为,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依然偏下,而通过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未来提升的潜力巨大。
在10月1日晚美国亚洲协会举行的“释放中国市场”研讨会上,麦肯锡大中华区董事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分析了麦肯锡近期对中国消费市场的一份研究报告。他指出,尽管中国的消费水平在过去的28年里保持了年均8%的增长率,增速不低;但从消费占GDP的比重来看,中国仍是全球消费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从长远来看,这并非可持续的发展模型。
华强森认为,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明显处于“消费能力之下”,目前中国消费占GDP比重约为36%,仅为美国的一半。但如果经过有效的政策改革,完全可能达到西欧国家逾50%的比重水平。
“目前中国消费水平比较低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较高的储蓄率,如果中国的储蓄率水平能够接近欧盟国家,那么消费占GDP的比重就能在目前的基础上提高近30%;另一方面,低工资和就业的缓慢增长,是抑制中国人民消费的另一重要原因。”华强森表示。
他认为,要拉动中国的消费,首先是要给予消费者直接的刺激。在中国存在大量潜在的需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提供将“产品或服务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方式,来刺激他们的消费需求。
其次则是要教育消费者提前消费,“中国的消费者正在逐步接受更多的借债。我们需要完善消费者的信用数据库,当然建立信任也很重要。但途径只有一个,就是让中国的银行进一步推动消费金融体系,从而带动中国较高的消费水准。”
再者,由于中国人在医疗上开支很大,这也导致中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目前在医疗方面中国人需要自掏腰包支付超过一半的钱,未来他们在医疗上的花费还会有显著的增加。当前医疗产业在GDP所占的比重是4%-5%,未来很可能会上升到8%-9%。但我们希望增加的这部分主要来自政府的投入。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医疗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并能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华强森强调。
从目前的投资走向来看,华强森批评说,中国正在走一条“错误的道路”(wrong path)。“中国的银行习惯于把上百万的贷款给那些他们熟悉的国有企业,但最后,这并没有制造更多的就业,却带来了更多重复的生产力和产能过剩的威胁。”他在会后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们认为这一投资方向必须改变,转而向服务行业进行投资,特别是私人投资,银行需要对这类的投资给予更多的金融支持。”他说。
麦肯锡同时针对不同消费市场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服务行业将会在未来中国消费市场获得很大增长空间,这其中包括教育、交通、旅游、医疗等。以教育领域为例,华强森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是最缺乏改革的,也因此存在大量的机会。“你也许会认为,中国政府会对教育比对娱乐(比如电影)给予更多的控制,但事实上是反过来的。投资一个幼儿园比投资一部电影要容易得多。有很多人看到了教育市场的需求,开始进军这一领域。这是件好事,可能会带来教育领域的更多创新。”
他特别提到,在能源效率这一领域上也存在大量的机会。过去三年,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所采取的严厉措施卓有成效,使得每一个企业(国有企业)都在尽力完成降低20%能源强度的五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