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招生专业情况
| 招生专业 | 层次 | 学制 | 学位授予 门类 |
经济学 | 本科 | 四年 | 经济学 |
财务管理 | 本科 | 四年 | 管理学 |
国际商务 | 本科 | 四年 | 管理学 |
文化产业管理 | 本科 | 四年 | 管理学 |
城市管理 | 本科 | 四年 | 管理学 |
旅游管理 | 本科 | 四年 | 管理学 |
【基本情况】经济与管理学院设有经济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城市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商务等七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361人。学院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38人,有6人曾在欧美等国访学留学。学院建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4门、重点课程2门。学院拥有金融工程实验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3D模拟导游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实训室,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和教师科研的需要。
专业简介
经济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经济学基础理论功底深厚,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能够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和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经济学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熟悉国情,熟悉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具有能初步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培养特色:秉承“服务地方,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形成了“1234”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实行一个目标——以培养服务社会、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两线并行”——教学模式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坚持“三位一体”——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四种能力”——基本认知能力、现代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就业适应能力。为此,在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设置有贸易经济、金融学、区域经济学三个专业方向,并通过“双证”教育制度,使毕业生同时获取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毕业就业的无缝对接。
主干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
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宏观)、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见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实务模拟等。
财务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掌握财务管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并且有较强综合(岗位)职业能力,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内外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培养特色:秉承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与企业需求接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着力开发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以满足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真正做到经世致用。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
核心课程: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国际投融资理论与实务、财务分析、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税收筹划。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见习、专业实习、社会调研、毕业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财务管理模拟实验。
文化产业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具备较深厚的文化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创新意识、广阔视野、先进理念和社会责任,熟练掌握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企业经营专业知识,文化政策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机构、艺术产业机构、文化媒体等部门从事创意、经纪、管理、教育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文化产业管理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文化理论、产业管理、产业创新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文化产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知我国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具有文化产业管理、营销、策划、经纪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了解国家的文化战略与政策及相关法规;熟知国际先进文化产业的理念与运营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培养特色:秉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依托秦汉传统文化的优势,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以文化产业价值链为切入点,构建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政策观念、市场意识、实践能力,形成了文化底蕴雄厚、区域特色明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设计学。
核心课程: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文化产业经济学、中国文化史、文化资源概论、公共事业管理、大众传媒管理、演艺娱乐经营管理、动漫与数字产业经营管理、影视产业经营管理、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现代服务业管理、文化商务英语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见习、专业实习、市场调研、毕业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文化发展规划实验、创意设计实验等。
城市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理论基础、掌握城市规划与管理专业知识、熟悉城市公共事务的专业化人才。定位于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方法、手段和技能,在城市建设部门、城市管理机构、城市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城镇社区、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城市建设及规划管理、人居环境治理、城市发展及再生、社区管理及相关的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城市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现代先进城市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思维与能力,掌握现代城市管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视野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掌握现代城市的发展规律和管理特点,能够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数量分析技术等工具独立分析、解决城市管理中的诸问题;掌握城市规划、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管理、城市科技文化事务管理、城市社区与物业管理等城市综合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技能;熟悉我国有关城市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和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管理实务;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和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培养特色:秉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依托西咸一体化,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相对接,形成了特色明显、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
核心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城市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公共政策学、行政学、法学概论、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数字化管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见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验。
旅游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现代管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一专多能、理论与实践并重、管理与技能贯通,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与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培养特色:秉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依托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双师型”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顶岗实习相结合,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培训相并重,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相对接,形成了地域特色明显、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9年本专业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承担2011-2015年咸阳市导游资格考试培训及考试工作,多名教师被聘为陕西省旅游饭店省级星评员、导游培训师。学生在省市级导游技能大赛、创模知识大赛等大型赛事中也屡创佳绩。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
核心课程: 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酒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财务管理、现代服务业管理、旅游商务英语、导游业务、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见习、专业实习、旅游景区调查、毕业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旅游管理信息化软件实验。
国际商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有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理论基础,掌握国际法规、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熟悉国际商务运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商务经营管理人才;不仅服务于传统的对外贸易行业,而且可以在技术贸易、知识产权保护、跨国并购等行业做出贡献。使学生能在跨国公司、外向型企业以及涉外经济贸易部门、政府机构从事实际商务业务、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法律咨询、政策研究等工作。
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国际贸易、国际化经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国际商务理论和实务,具有分析和处理国际商务活动中具体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国际商事活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国际商务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实务操作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解决国际商务活动中具体问题的实际能力;具有国际市场营销的本领;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贸易政策和发展动态;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进行商务沟通的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经济分析工具从事涉外经济工作。
培养特色:秉承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基本与国际接轨。采取“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在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和实务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外语、计算机以及人文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形成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特色。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与贸易
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策划、国际商务英语、跨国公司管理、国际商务谈判、品牌与形象战略、企业战略管理、国际商法、国际金融、电子商务、国际结算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见习、专业实习、市场调研、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