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13 7
2017-06-28
银行联手互金试水消费金融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7年第25期 出版日期 2017年06月26日
四大行相继拥抱互联网巨头,消费金融是重点合作领域;借助互联网企业的场景和大数据技术发力信用消费贷,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盈利?

《财新周刊》 文| 财新记者 张宇哲
  激烈竞争下,商业银行发力信用类消费信贷,并“试水”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在6月中下旬相交的一周里,工行、农行相继宣布和互联网巨头京东、百度签署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中行宣布与腾讯联合建立金融科技实验室;在3月,建行已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四大行相继拥抱互联网巨头,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
  工、农、建三大行与BAJ(百度、阿里巴巴、京东)出席签约的代表都是最高规格:京东、工行的签约代表是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工行董事长易会满;百度、农行的签约代表是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农行董事长周慕冰;阿里、蚂蚁金服、建行的签约代表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建行行长王祖继。由此,足以看出各方对合作的看重。
  银行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先从消费金融领域开始。“过去几年,这些互联网巨头对银行爱搭不理,今年开始积极寻求和银行合作,除了互联网金融监管收紧、政策套利空间被压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今年资金成本大幅上升。”一位大行信用卡部人士告诉财新记者。
  对于商业银行,在房地产调控、地方政府融资规范的背景下,对公贷款和传统的个人按揭贷款进一步扩张受限,抢占个人零售信贷市场则成为重要战略。借助互联网企业的场景和大数据技术发力消费信贷,是银行的诉求。在银行最为看重的零售业务端,“资金都集中到消费金融端口,搬家到各种互联网金融平台了。”前述大行人士表示。
  双方融合的聚焦点瞄准在FinTech(金融科技)。在工行与京东的签约仪式上,易会满坦言是看中了京东金融的金融科技能力,“包括产品创新能力、大数据风控能力以及互联网运营能力等”;此前王祖继也表示,阿里巴巴及蚂蚁金服的飞速成长,为传统金融提供了互联网式的思维和解决方案;农行和百度则在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中表示建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
  “所有能力都是优势的互补,而非谁取代谁;未来双方有很多合作空间,包括教育、培训贷款,甚至演唱会、美容、牙齿矫正等。”6月17日,蚂蚁金服“借呗”产品总监陈怀晟在“FinTech时代的消费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下称消费金融峰会)上透露,“借呗”目前已与上海银行、渤海银行、包商银行开展合作。
  近两年,随着消费金融公司牌照放开、互联网金融消费场景多样化,消费信贷井喷。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消费金融峰会上透露,2016年当年新增的消费信贷约6.1万亿元,约占全部新增贷款的半壁江山,是最近五年增速最快的一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预测,若按照20%的增速,中国剔除房贷的消费金融规模到2020年可逾12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金融市场。
  互联网金融平台根据个人信息建立的白名单客户,多在央行征信系统中没有记录,银行借此获客,面临多头过度授信、个人信息保护等风险隐患。曾在大学生信用卡业务上折戟的商业银行,此番开展校园贷、现金贷等信用消费贷,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盈利?
银行发力信用消费贷
  今年4月,针对“裸条”、暴力催收等乱象,银监会叫停P2P平台的校园贷,清理现金贷。彼时,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表示,银行业对大学生群体服务缺位,因此银行有责任“把正门打开”,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金融服务。
  5月底,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逐步消化存量业务”,为使校园贷回归良性发展,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发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向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的金融服务。
  监管放行,银行迅速切入。近期,已有工行、中行、建行等银行向部分指定高校小规模尝试性地推出信用产品,一些股份制银行也正在积极重返校园。这是在暂停八年之后,银行重返校园贷市场。
1498285775819026.jpg

  此前涉足校园贷的是银行信用卡业务。从2004年开始,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份额迅速攀升;后因坏账率高企,且学生的个人信用受到较大影响,2009年7月银监会叫停大学生信用卡。近两年,该市场再度被激活,新涉足者是分期平台、网贷机构和电商平台等。
  目前银行的校园贷年利率多为5%-6%,比此前网贷平台的校园贷利率至少减半,与银行目前推出的现金贷类产品利率持平,且不需要抵押。例如,中行的“中银E贷·校园贷”,为高校学生提供小额信用循环贷款,额度最高为8000元,且不收手续费。业务初期还款期12个月,未来延长至3年-6年,覆盖毕业后入职阶段;同时,将提供宽限期服务,宽限期内只还息不还本。
  为何银行愿给尚未工作、不具备稳定现金流的大学生放款?一位工行信用卡部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学生有贷款需求,也会打工还款;银行不一定要学生马上还款,可为大学生制定个性化产品,毕业后还款。”
  工行牡丹卡中心总裁王都富亦在消费金融峰会间歇告诉财新记者,“重点是为以后培养客户,未来银行的阵地还是在零售端。”
  除了校园贷,今年以来银行频推现金贷产品。该产品从信用卡客户着手,但不占用信用卡的授信额度,为纯信用免抵押免担保、全流程线上贷款,秒申请秒到账,年利率在5%-6%,远低于此前网贷平台现金贷平均100%以上的年化利率。比如建行的“快贷”善融,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TM均可自助办理,为纯信用信贷产品,额度最高30万元,全额自主提现,秒申请秒审批秒到账,年利率5.8%。
  中信银行信用卡去年推出的分期贷款“新快现”,也是秒审秒贷无抵押的纯信用贷款,额度最高达几十万元。中信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吴军在消费金融峰会上透露,2017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盈利或将超过100亿元,赶超四大行。“作为一家股份制银行能够赶超四大行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与跨界合作分不开。”
  工行在同业中对消费金融的布局较早。王都富介绍,2015年6月工行就在业内成立了首家个人信用金融中心,推出个人消费贷款产品,与信用卡业务板块整合起来,开启了消费金融的标准化和数据化新时代。
  “其原因是,信用卡实际是消费信贷,有了大数据技术,也为广大中小客户提供了服务的可能性。目前工行消费信贷客户群体逾1亿,平均年龄约35岁,每个客户授信平均5万元。工行的目标是,今明两年目标客户总量分别达1.5亿、3亿,最终覆盖工行全部5亿多的客户群,授信额度降到3万元。”王都富表示。
  今年1月,工行全面升级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产品功能,个人借款金额从600元到80万元不等,借款从申请到发放全线流程办理,还款灵活,支持等额本息以及一次性还款。
  近期,兴业银行零售部门改组为五个下设部门,打破产品界限,综合提供零售服务,开始“试水”全流程线上信用消费贷。
联手互金平台
  新一轮消费信贷的竞争,是场景的竞争;而缺乏应用场景正是银行的短板,这也是促成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触发点。传统银行希望把金融服务从网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自身渠道,延伸到互金合作伙伴的场景中。“今年是工行全面拥抱互联网的元年,是基于金融科技适应互联网的全面转型,包括IT架构、金融产品、管理机制、组织机构等。与互金公司合作,更多的是获客引流(即引入互金平台的客户),越来越多的年轻客户群生活在互联网上,和传统银行的触点极少。而工行带来的是资金、支付网络等优势,双方是合作、分享、共赢。”一位工行人士告诉财新记者。
  京东金融与工行签署的全面业务,主要集中于金融科技、零售银行、消费金融、企业信贷、校园生态、资产管理、个人联名账户等方面。
  “以前的金融业务是无场景的模式。商业银行下一步做消费金融的方向一定是走出去,在场景上做一定的探索,购物、家装、旅游、教育都是我们目标场景,跨界合作非常重要。”6月17日,中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王海霞在消费金融峰会上表示,中行希望与深耕场景的、非金融的互联网平台合作伙伴一起合作,实现线上对接的场景。
1498277700635284.jpg

  在校园贷的业务模式上,银行更多尝试借助互联网金融的电商场景和大数据风控能力“联合试水”。例如,建行广东省分行针对在校大学生推出互联网信用贷款平台“金蜜蜂校园快贷”;工行与深圳分期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针对在校大学生试点推出工银分期乐信用卡。两种产品年利率分别为5.6%、5.2%。
  “我们和互联网公司合作,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大数据技术;而银行具有资金优势,特别是大行,这是互联网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不可比拟的。”王都富告诉财新记者,未来银行要走特色化之路,与新兴互联网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错位经营。
  互金公司的大数据技术,主要指互金公司通过收集客户的在线信息,包括消费偏好、行为模式等,刻画出的一套用于精准营销的信息,银行据此作为评估客户的辅助工具。“我们根据这些个人信息建立白名单,向客户推荐个性化金融产品。”一位银行人士表示。
  白名单客户是指未在央行征信中心有征信记录的客户。目前这些白名单客户主集中在各种互金平台;随着银行下沉经营重心,这些白名单客户成为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最好的切入口。据财新记者了解,通常从互金平台引流获客的方式是,从App收集的客户信息与第三方共享,获客价格是一个客户50元;另外,银行可以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办理联名信用卡,比如京东金融和中信银行的京东白条联名信用卡。
  据王都富透露,工行通过大数据技术和白名单管理,综合考虑客户的多维度信息,将能贷款、想贷款、风险可控、需求旺盛的客户纳入白名单。目前白名单的规模总量达到1.8亿人,授信总额度达5.4万亿元,人均授信5万元,累计放款金额达到580亿元。
  王都富亦表示,“未来工行将继续深化金融科技等新兴技术的储备应用,加强和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跨界合作,深度挖掘各个领域的广数据、长数据,将更多的年轻客户纳入白名单范围,为客户提供秒授信、秒贷款、秒支付的体验。”
  从电子商务生态场景中衍生而来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也在走向开放。
  近期,蚂蚁金服宣布开放“花呗”分期,从服务线上淘宝客户走到线下,在风控审核的基础上,开放给ISV(独立软件开发商)等合作伙伴自主调用接口,后续通过这种合作覆盖线下约400万家商户。除了“花呗”,蚂蚁金服也开放了线上消费金融产品“借呗”。陈怀晟援引与上海银行的合作模式称,此模式下,“借呗”提供客户需求跟上海银行合作,实时决策的反馈时间从原来约一分钟减少到现在的几秒钟。
  在业内看来,这或意味着,继个人转账、支付业务后,银行信用卡业务将面临来自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相对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在客户规模、服务手段、自身品牌、技术储备等方面较落后。据一家城商行人士向财新记者介绍,他们也在和蚂蚁金服旗下的“借呗”“花呗”谈合作。这一模式对于小银行的吸引力不仅是获客,“小银行既缺乏客户,也不具备建模和风控能力,而互联网金融企业掌握了渠道和客户端,通过数据沉淀能建立大数据的风控模型。”
  但他也担心,最后小银行纯粹会成为互联网巨头的资金提供方,“沦为为其打工的附庸”;对于小银行的惟一好处就是,可以快速放贷、做大资产。
  吴军对于与互金平台的合作持谨慎态度。他表示,从技术层面来看,传统银行在新兴技术领域不是特长,所以迫切需要与提供新技术的服务商合作,“但是它只是给我们做技术服务,这种合作是有限度的,主要体现在场景的合作上。”
  “如果风控、客户识别都是由一个互金平台帮银行做,最后银行仅是资金提供方,银行就丧失了自己的真正竞争力。银行现在可以通过吸收储蓄获得资金,但等到将来客户的资金更多转向资产管理、银行发现自己也没有资金来源时,还有什么呢?”吴军表示。
风险何在
  在银行人士看来,来自互金平台的白名单客户也是最大的风险所在。
  这些客户大多在央行征信系统没有征信记录,此前在多家互金平台出现的多头借贷、过度授信的情况,这种情况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在银行消费金融业务上。“中国的企业信贷已经历过几轮周期检验,但消费信贷还没有经历过;这些白名单客户的授信额度并没有统一的监管,过度授信的风险是银行消费信贷最大的风险。”一位大行人士表示。
  此外,目前除了一些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将信息对接央行征信系统,绝大部分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尚未对接央行征信系统,在贷前应用大数据分析时,因缺失信贷信息而容易面临较大信用风险。
  来自互金平台的白名单客户,大部分也是在原有银行体系内没有获得金融服务的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万春在消费金融峰会上称,协会今年对会员样本数据的统计发现,消费金融的逾期和不良率呈上升趋势。“很多产品没有抵押和担保,坏账率很高;借新还旧、拆东补西的现象也催生了强大的借贷群体。很多人可能不具备还款能力,但是他在享受这样的服务,后期如果信息不能共享,恐怕会有社会问题。”
  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末,1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率为4.11%;此前曝光的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最新不良率则达10.37%。通常,8%-10%的不良率属于消费金融行业可承受范围。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客户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征信数据将越加缺乏,所面临风险也就越大,给消费金融风控带来很大的挑战。
  信用卡贷款的风险,在国际上已有前车之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和中国台湾都出现过信用卡过度消费危机。彼时,当地政府均力图通过消费信贷拉动经济,同时银行的公司业务减少,业务重心转移到消费金融,信用卡和现金卡被视为盈利的“金母鸡”;经过短短几年的过度信用消费,信用卡滞付金额越滚越大,2002年、2005年韩国和中国台湾先后爆发了信用卡贷款危机,对金融以及经济带来了重大危害。
  孙国峰建议,将互联网消费金融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加快建立消费者个人信息数据库。
  不过,如何保证互联网金融企业报送的信息真实性、内部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均是挑战。比如,互联网金融企业会否把从征信中心批量查询到的客户信息留存下来对外出售?北京网贷协会的反欺诈专家韩洪慧告诉财新记者,一些网贷公司为了留住客户,会把白名单客户掺到上报的黑名单客户里,“这样其他的互金平台就不会贷款给这个客户了。”这也是央行征信中心一直未将P2P的放贷信息纳入的主要原因。
  另外,陆万春认为,现在金融和技术的融合具有多样性,“对助贷机构到底怎么管?比如电商赊销,一些电商没有消费金融的牌照,通过贷款赊销,风险传递给供应商,一旦出现违约,也可能存在很大的风险,怎么管理?这也是一个挑战。”
  在业内人士看来,更重要的是,目前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公司从事的是消费金融业务,但未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存在监管套利。“前几年银行想投资成立自己的互联网公司,监管部门不允许,不希望银行走互联网公司的‘野蛮路线’;但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做同样的业务,面临的监管环境比银行宽松得多。比如开户,银行仍要求亲见亲签,而互金App可收集客户信息和第三方共享,获客收入成为其收入来源之一,但银行不能做。”一位银行人士表示。
  在业内看来,统一的法律法规是消费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比如,消费金融行业发达的美国有专门的消费金融法律体系,包括1968年的《消费信贷保护法》和1974年的《统一消费信贷法典》。
  对此,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表示,行业标准应该涵盖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谁干这个业务,谁就应该接受这个监管规则。“这是未来的方向,也是业内一直呼吁的功能监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6-28 08:17:40
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6-28 08:18: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6-28 09:38:29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6-28 11:36:54
Thanks for shari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6-28 11:37:5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