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211的上海大学,选择的都是这所学校背后的城市——上海。至于理由,各式各样。
你选择哪所大学,最可能的结果是:你不是选择了学校,你是选择了将来要留下来生活、工作的城市。这直接影响着你的就业、眼界、发展方向。
看看中国的城市新移民,大多数都是这样一个线路,在这所城市上了四年大学,毕业后,继续选择在这座城市工作、结婚、生子、生活。
来说工作,在一线城市、发达城市,你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三四线的小城市,很少有好的企业参与校招,你甚至有很少的机会能听到大牛的讲座,听一场音乐会、听一场演唱会、看一场展览,听一场学术讲座...你也很少有机会在上学期间就去上市公司实习、兼职。
而这一切,在一线城市、发达城市从来都不是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学IT的都要跑到北京去找机会,学金融的都去上海碰运气,因为这些城市是他们所在行业的发展方向,他们在这些城市,能最先碰触到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发展走向。
各省上市公司分布图▼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张图中,颜色越深,表明这个区域的上市公司最多,经济活力更强。广东、浙江、江苏上市公司数量最多,北京、广东、深圳上市公司市值最大。
上海、深圳这两座城市一共有2922家上市公司。那你再看看西北城市和东三省城市的总和又能占到2922家上市公司的几分之一呢?
我有个朋友在上海一家公司参加面试,同一组的另外两个人履历太赞,一个来自北京,在校参加了各种活动,另一个来自上海,从进入大学起就在大公司实习。我朋友后来打听到,上海、北京很多高校在大一就会提倡学生去进行各种社会实践和实习,而我朋友所在三线城市,实习每年都是按部就班的从大三开始,至于你到底是否实习,学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你的实习报告上有个戳就完全OK了。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高考失利从北京一所高中考入郑州一所大学,最初的交流中,她和室友没法沟通,来自三四线小城的女孩儿,眼界和想法都受到了局限,在上大学之前,甚至有些没有系统学过电脑,打字只能用手指头在戳。而寒假回到北京,面对她那些在北京名牌大学读书的同学,又感觉到自己的眼界和想法同样受到了局限,在北京,很多高校都在海淀区,这些高校之间的讲座、课程、图书馆都可以公开分享,视野自然更开阔。
这些眼界、视野,又会伴随着你未来的各种选择,走上不同的人生。
你选择哪所大学,留在哪所城市生活,还直接影响着你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起跑线。
同样的成绩,在河南这个考生大省,只能考一个普通的一本院校,放在北京、上海,就是全国知名大学、重点院校。
这就是起点的不同。
你选择哪所大学,留在哪座城市生活,若干年后,也会影响到你的下一代。优质的师资、先进的教学工具、领先的教学方式,往往都最先出现在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而三四线小城,往往只能跟在后面模仿学习。
我现在还清晰记得我高中跟随老师去北京听课,北京青年教师纯正的英语发音,惊为天人。而小城镇的老师,很负责,很努力,但发音依旧不标准。
珠三角考察的时候,我们近距离接触那些在深圳出生,到香港上学的孩子,他们每天都要经历2个小时往返深圳和香港读书。很辛苦,但如果让他们回到深圳上学,他们的家长又都不会愿意。因为,在他们的实际考察中,香港的教育要好于深圳,我要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开始领先。
还有个朋友的表哥,在复旦上学,毕业后留在了上海,买了郊区的房子,每天上班往返乘坐地铁将近3个小时,但提起他,别人会艳羡:“他下一代的起点是上海,已经把你远远甩在了身后。”
你选择的大学,并不是只贴在你身上四年的标签。这个标签也许会伴随你一生,你选择的是朋友、是圈层、甚至是合作伙伴。
说到圈层,不得不提长江商学院。很多人,包括没有必要没有精力去学习的明星都要去长江商学院镀金,是单纯去学习吗?怎么可能。他们是冲着同学、冲着圈层去的。
比如,乐视的贾跃亭就得益于这个圈层,在去年,乐视深陷危机之时,正是他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给他带去了6个亿的美元投资。
再比如,马云、马化腾缺房子吗?但是他们依然耗费巨款在香港购买豪宅,他们买的不是豪宅,是无价的邻居、无价的圈层。
这是成功人士的顶级圈层!但圈层这个东西同样适用于我们普通人。
我身边有个朋友,第一次大学读了河南某师范专业的二本专业,如果没有意外,多年后他会在郑州的一所学校教书,干着千篇一律的工作,找个姑娘结婚,平平淡淡生活。
但他没有,他选择退学、复读,第二年考上了广东的某重点大学,在学校里,各种兼职、各种实习让他积累了人脉,而这些朋友、师兄在它走上创业道路之后,成了他的合作伙伴、他的创业领路人。
你所生活的城市在整个城市发展中处于什么样的现状,对我们所说的见识、眼界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决定性作用,并决定着你未来人生的方向选择。
所以,选择城市还是选择大学?我是坚定的挺城市派。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