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尝试解释一下。北京的摊大饼早已为人民所诟病,但是为什么每一次北京市总规修编总还是延续了以前的套路,一圈一圈的套上加套而不是沿着津京轴的方向或是其他的方向进行有选择的发展呢?——因为北京比上海多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的首都。北京的扩张不仅要考虑经济的发展效率,也要考虑政治的稳定之类经济之外的种种。所以,并不是靠着北京就一定能发展。正如并不是在市中心外划了一块规划区就一定能成为建成区。 这样你看到的就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参差不齐。(而且北京和天津所在的环渤海地区本身就是强市弱圈的格局,这是政策推动的发展,而不是考比较优势的发展)
而作为我国传统的两京制的另一个城市——上海,它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它就要重视效率,它的发展方向(城市规划)决策的激励就是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所以,他必定是沿着经济发展轴的方向来发展并逐渐扩散形成一个网络——一个以上海为极核的网络体系。 于是你可以看到上海周边的小城市一般比较发达。
PS. 我的理解是出于赵燕菁的文章——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如果不清楚,不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