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中的新特里芬悖论如何理解_新特里芬悖论
新特里芬悖论概述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以黄金非货币化、以美元为中心的混合本位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地缓解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但90年代以后,在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和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和金融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又面临着新的矛盾:即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取决于美元的稳定,美元的稳定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但全球清偿力供应又依赖于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美国的“铸币税”特权又推动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所谓的 “
新特里芬悖论”。
最早提出 “新特里芬悖论”的是巴西克莱格尔(Kregel,1999)教授,他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目标、政策以及经济增长潜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考察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在经常账户赤字和资本流入(顺差)之间存在的联动关系,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潜在增长率差异越大,投资的回报也就越高,则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就越多,与此相伴的经常项目赤字也就越高;另一方面,赤字越大汇率调节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回报率的波动也振荡也就越强,风险增大会使得国际投资外流和回撤。这样,保持赤字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善外部平衡往往会“勒紧裤带”,减少国内支出,增加失业。按照他的逻辑,新“特里芬悖论”就是发展中国家在外部赤字难以持续的情况下,通过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解决国际收支赤字,牺牲经济发展的矛盾。克莱格尔教授指出了拉美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融资困境,但无法说明经常账户的赤字必然与国际资本流入相生相伴,FDI为什么不能提高出口竞争力,其所提出的新“悖论”与“特里芬悖论”的原意相差甚远。
Robert N.McCauley是从特里芬教授原意角度提出新“特里芬悖论”的,他在国际清算银行(BIS,2003)2003年第一季度的经济评论中,从美国与东亚国家资本流动关系出发,考察在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可持续条件下,美国国际金融中介地位与其吸收国际投资头寸状况恶化之间的冲突。他认为,美国通过相对安全的负债来吸引东亚资本,弥补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使得东亚成了实际意义上美国的“准银行”。但是这种“准银行”的货币(美元)供给有赖于美国对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和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所以当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不可持续时,“准银行”的“货币供应”就会收缩,这又反过来影响美国的金融市场,对美国的国际金融中介地位造成威胁。他敏锐地观察到当前国际收支调节中内含的矛盾,但没有对其成因进行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