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PPP模式推广进入落地攻坚阶段,《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ZF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更加推动了生态环保PPP项目的建设发展。凭借着PPP项目带来的现金流、盈利能力等方面的优势,生态环保PPP项目日益受到ZF、企业和社会资本的青睐。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生态环保产业将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2017年以来,环保领域空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和土壤修复类领域的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其中,土壤污染修复投资需求最大,约有10万亿;水污染处理大概在2万亿,大气污染治理则在1.7万亿左右。尽管“十三五”环保投资比“十二五”有很大提升,但仍有近七成环保领域治理需求未得到满足,未来还有增长空间。在利好效应以及环保治理需求的带动下,环保类PPP项目将进入加速释放期。
近日,重庆市合川区推进落实ZF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成效明显而获表扬,成为重庆市唯一获得PPP相关政策奖励的区县。农创园污水处理厂是其中的一个PPP项目,由于当地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自身财力十分有限,如果像过去一样由财政出资建设,区财政在短期内很难拿出这笔钱。但采用PPP模式,将社会资本引入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解决了农创园1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难题。PPP改革促进了投资平稳较快增长。今年1至10月,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5万亿元,增长11.9%;其中,作为PPP改革主推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1%,企业自筹资金增长10.3%。
从实际效果看,这些项目交由市场化建设运营后,不仅明显降低了ZF当期对建设费用支出,在后期运营过程中通过市场化管理机制也能够降低运行成本,同时,ZF由运营主体重新回归到监管主体后,更能摆正位置,有效履行监管职能,监督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PPP改革促使国资、民资、外资有机结合、相互融合,为国有企业向资本运营公司过渡和转变提供了有效途径。国企在资本运作、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提升,也助推其主动走向市场,与ZF合作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