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思想(整理) 周公 政治思想:主要内容为"明德慎刑"."敬天保民". 一,天命不常.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三,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的具体措施:第一,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第二,要体察民情,第三,要慎用刑罚. 孔子 公元前552年-公元前479年,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一,仁,礼学说.二,徳治主张.第三,人生哲学.主要内容是克己忍让与内省修身. 行德治的具体措施:第一,礼治与正名.第二,举贤才.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孟子 生卒年不详,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 一,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与先验的良知良能.二,仁政学说.三,历史观. 仁政的具体设想:第一,制民之产.第二,平均赋税.第三,保护工商业. 荀子 政治上主张实行礼治. 一,性恶论,具体表述:第一,人的感官欲望.第二,权势欲望.二,礼治主张.三,社会观. 礼治的具体措施:第一,法后王.第二,尚贤使能.第三,富国富民. 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首先,通过礼调节人的物欲.其次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再次,通过薄税的政策,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老子 老子的政治理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小国寡民".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一,道论.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无为政治主张的几个方面:(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四)慎征伐. 庄子 在政治上,庄子基本上继承了老子无谓而治的政治思想. 一,政治理想:"至德之乡""无何有之乡".二政治哲学中的相对主义概念(第一,物无贵贱,第二,无是无非) 三,自然观,(第一,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第二,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第三,关于生与死的认识.第四,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四,社会批判精神. 墨子 墨子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一,兼爱主张.二,尚贤主张.三,尚同主张.四,非攻主张.五,节用主张. 慎到 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代不详.其著作今尚存《慎子》七篇. 一,关于权势的作用.(对君主专制统治来说,法律,权术,权势三要素中权势最为重要.政治上谁服从谁,决不取决于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劣,也不决于是非和才能,而是决定于权力.君主必须实行独裁统治,国家权力也必须是一元的.臣下之间的相互牵制更有利于君主的专制统治.君臣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权衡系.)二,君主巩固权势的要领:第一,不尊贤, 第二,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第三,君主无谓以制臣下. 申不害 战国初期赵国人,生卒年代不可考.著作今存《大体》一篇. 申不害认为,在"法,术,势"三者中,权术对于君主专制统治最为重要.术是君主用于驾驭群臣的工具,对于君主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群臣,臣下比敌国更具有威险性.用术驾驭臣下,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第一,正名责实.第二,"示天下以无为
"(为了使臣下无机可乘,君主应该装的高深莫测,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臵可否.聪明的君主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不露声色,统观全局,洞悉一切. 商鞅 又名公孙鞅,卫鞅。战国时卫国人。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一,奖励告奸。二,奖励耕战。三,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四,废除井田制度。五,实行郡县制度。六,统一度量衡。 一,历史观。商鞅的历史观是彻底的进化论,他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下世。 二,人性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好利的本性支配下发生的。 三,法治理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治理国家不可一日无法。法律具有以下几 方面的作用:1.法律能够定名分,这种名分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分界,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分界。2.法律能够胜民,所有的臣民都是奸民,统治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民众奸猾的本性。3.法律是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保证。 实行法治的原则:第一,要刑无等级。法律必须为全体臣民所共守。 第二,要明法利民,做官吏的首要条件是熟悉法律条文,历史上那些圣王治理天下,天下人未受到法律的惩处,这并不是圣人不使用刑罚,而是法律明白易知的结果。第三、要轻罪重罚,应该是只要发现犯罪苗头就动用刑罚,而对那些告奸的人则应该实行重赏。 四、耕战思想。国家只有两件事情最为重要,一是耕,一是战。首先,耕可养战,农民贫困并不是坏事,反倒是发展耕战事业的有利条件,这是因为,贫困的农民更容易未专制国家所利用。其次、农业生产可与战争相互结合、相互利用、相互促进。 韩非 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理论。也明显地接受了荀子和老庄的影响。政治主张:实行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理论基础:历史进化论和人性好利论。 一、历史观。二、人性好利论。父子关系,在本质上是经济关系,儒家所说得君臣之间以忠、信、仁、义相待,是不可靠的。人不是道德的人而是逐于利益的人,人性不仅不应该矫正,而是应该得到尊敬,因为事实上并不从在不好利的人。三、君主至上论。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国者,君之车也”,君主的利益就代表着国家的利益,民众从在的价值就在于能为君主所利用。 四、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一)、关于法。治理国家必须实行法治。 实行法治的原则:第一、法一而固。第二、以其所重禁其所轻。第三、法不阿贵。 (二)、关于术。君主用术的要领:第一,君主无见其所欲。第二,虚静无事。 第三,设法割断人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第四、循名责实,参验群 臣。(三)、关于势。势即权势,是君主所掌握的生杀予夺的权力。势的内容就是德和刑,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了保全君主手中的权势,韩非除告戒君主 必须操二柄,不让臣下染指德与刑的权力外,还具体强调以下几点:第一,禁止臣下结党营私.第二,严格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权力.第三,臣下不得专擅兵权人权。 秦始皇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主张极端化的君主专制,崇尚文化专制和重刑主义。在政治 指导思想上秉承法家传统,是法家依法治国思想的信信奉者和实践者。 一,尊君 在李斯看来群臣百官不过是君主实现利与欲的工具。 二,中央 集权思想 李斯策划了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的政治体制,皇帝之下
设三公九卿 组成中央政府。 三,重刑主义的法治思想 尚武恃刑,轻罪重罚。 四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思想。 汉武帝 在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认了儒家思想的政治 指导地位,促进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政治思想以“杂用 王霸”为主要特色。 一,独尊儒术 钱文忠教授认为,“独尊儒术”并非独尊儒家的学术,而是尊 儒学和法术,法术指法家的严刑峻法和黄老之术的结合。 二,杂霸政治术 只要有益于君主政治,什么样的思想主张都会纳入武帝的觥中,这正是政治 家与学者的区别所在。四个特点:(一)求变 政策的灵活性。 (二)求治之 本 长期困扰武帝,使其夜不成寐的问题主要有三:一则,政权得失兴亡的根本 原因到底是天命还是人为?二则,治平天下大的根本方略是什么?第三,自然灾 害与社会政治的治乱究竟是什么关系? (三)德刑并用 武帝汲取了汉代儒学 的德主刑辅思想,把德治教化和刑暴惩恶作为维护君权不可或缺的两手,武帝这 种兼及德刑,内重刑暴,外饰德化的统治术便是“汉家制度”的精髓。 (四) 任贤 形成以他为中心的高智能统治集团。 陆贾 西汉初期宣扬以儒家仁义之学治国的第一人,他的思想特点是兼及儒、道,他在《 新语》中《无为》等篇,直接向刘邦宣传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汉初“ 黄老之治”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国理论他提出的治国理论是“握道而治,(据) 德而行,席仁而坐,仗义而强,虚无寂静,通动无量”,他的理想社会是黄老道家 的“清静无为”,据他的描述:“是以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 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五所议,远着无所 听,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闾无夜行之征,犬不夜吠,鸟不夜鸣,老者息于堂,丁壮 者耕耘于田,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这样的理想社会,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