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5日 14:56 来源: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项教学成果奖顶得上三篇论文
晚报讯 几年前交大曾出现过一位传奇教师晏才宏,他的教学能力在校内外有口皆碑,却因为没有达到评定副教授职称的论文指标,直到身患肺癌去世时还是讲师身份。在上海市人大主任会议督办代表书面意见中,对于外贸学院的祝卫教授提出“获市级、国家级的教学成果奖可以替代论文”的建议,市教委表示,将修改相关政策,以不断完善高校教师职务评价标准和聘任制度。
祝卫教授提出,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存在多种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评定标准是评定教师个人的学历(特别是学位)、资历和科研能力,而教育中的主旋律教学能力至多仅作为其破格晋升的参考指标,而衡量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硬指标”就是规定在某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 “如果论文数量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无论这名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得再出色,也无法得以晋升。 ”
他认为,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但现行职称评定的导向,却不可避免地使得教师认为教学无所谓,只搞科研,坦率地说就是写论文,而在教书育人方面用的精力却非常有限。教师摆不正自身工作的重点,教学的质量工程就不可能落到实处。仅仅依靠“评聘分离”并不能彻底解决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追求问题,唯有在职称评定这个源头纠正高校教师的定位,才能使教师回归教育工作的本质。
祝卫教授建议:修订现有的职称评定标准,将教学能力置于与科研能力平行的地位;获市级、国家级的教学成果可以替代论文;在考核评价中要兼顾短期与长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鼓励教师通过较长时期的艰苦劳动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平、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他说:“在我看来,评定职称,一件教学成果奖应该顶三篇论文! ”
市教委回复表示,从2002年起,市教委对上海高校职称评定进行改革,本市高校聘任教师职务必须符合5个基本的任职条件与岗位职责规定和要求,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均在其中,市教委在制定本市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办法的有关政策中已注重并充分体现了 “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理念。目前本市高职高专院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晋升正副高级职务时可以用国家、市级教学成果奖替代学术论文。对于祝卫教授的提议,市教委表示,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相关文件按规定程序进行修改,不断完善高校教师职务评价标准和聘任制度。□记者 李征 见习记者 陈珍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