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0月15日消息 中国人民银行昨天公布了包括信贷货币在内的三季度金融数据。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数据释放出经济回暖的有力信号,未来金融支持经济作用还将进一步显现。
根据央行报告,9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5167亿元,比8月份高出1000多亿元。此前,包括高盛公司、中金公司在内的诸多机构曾预测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将会保持在5000亿元至6000亿元之间,因此,市场对于此番公布的信贷数据并不惊讶。
分析人士认为,货币和信贷数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有助于缓解市场近期对政策紧缩的担忧。但信贷增量再度回升幅度将十分有限,未来一段时间,监管部门仍会根据宏观经济复苏状况采取多种调控手段控制信贷量,各家银行也会相应调整自身放贷规模,预计四季度将进入“平稳增长期”。事实上,多家大型银行已对信贷策略进行一定调整,平稳增长正在成为共识。
但信贷增量回升,对于债券市场来说,并不是“好消息”,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债市面临可投资资金减少、基础利率上行等多种压力,即便未来一段时间信贷增量保持平稳甚至出现一定程度回落,债市走势也难以乐观。
同时,报告指出。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万27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此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605亿美元,在经历了两个季度的下降后,外债余额在今年第二季度重回上升通道。
另外,根据海关总署昨天发布的数字,9月份当月,进、出口双双超过千亿美元。9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同比降幅显著收窄,并且实现了连续第7个月环比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万5578亿美元,同比下降20.9%。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所所长张燕生认为,近几个月,出口跌幅持续加深的势头得到扭转,根本在于外部市场需求的好转。近期发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都出现了好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赵晋平指出,这不足以改变全年深幅下降的局面。他预测,按目前的趋势,全年出口将下降15%左右。
张燕生认为,更为不利的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急剧抬头,以出口最终产品为主的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我们既要考虑如何应对外部需求萎缩,还要考虑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近期,欧盟、美国等相继对我国部分商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对此,专家建议,当前,继续不惜代价扩大出口是不现实的,而且会进一步引发针对我国商品的贸易保护主义。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到加快推动外贸产业转型升级上,同时在信贷、出口信用保险、“走出去”等方面给企业更多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