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家的轨迹
这仅仅是这个百年家族的又一次波折而已。
20世纪初,荣智健的祖父辈荣德生、荣宗敬,曾经登报宣告破产,荣氏企业最后依然存活下来;60年前,荣智健的父亲荣毅仁,曾因为倒卖物资被国民党当局关押,开庭审判那天刚好上海解放……
翻开历史的页章,无数凶险难度远超此事的时刻一一呈现。在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看来,荣智健辞职,并不意味着荣氏家族的衰败。
作为中国企业史上仅存的几个百年家族之一,荣家于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无锡惠泉山麓的五里湖畔的荣巷,小桥流水、清风碧荷、吴侬软语、杏花缤纷,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
从留下“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训诫的曾祖父荣熙泰算起,荣智健已是荣家的第四代传人。但荣氏家族真正发迹,还是始于荣智健的祖父荣德生及其兄长荣宗敬。
荣家兄弟白手创业,贵为中国面粉和棉纱大王,一度控制了中国将近一半的面粉和棉纺工厂,被称为是“"中国的洛克菲勒”,是晚清和民国时期最大的民族资本家。
1902年至1949年,荣氏家族都是一个纯粹的私营资本企业。吴晓波指出,荣德生和荣宗敬这一辈,代表了早期中国“民族资本家”或者“民族企业家”最高点的成长状态。
荣氏家族的命运,在1949年迎来最重要的转折。
1949年,在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家族中多人远走海外,而资金外流,更是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不过,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认为,其“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俩决定留在大陆。
显然,对于荣氏家族日后的发展来说,这一决定至关重要。主动选择留下的荣家,日后赢得了毛泽东“中国民族资本第一户”的赞誉。
在上海解放后,荣毅仁率先支持“公私合营”,将全部家产捐给了国家,这一举动对上海的私营工商业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也为他赢得“红色资本家”的称号。当时,北方的企业界代表人物是乐松生——百年药号同仁堂的总经理,荣、乐二人一时人称“北乐南荣”。
而在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之时,党和政府对荣氏企业也予以了大力扶持,帮助其实现了新的复苏。
“跟着共产党,这条路我走对了。”——荣毅仁曾这样评价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1993年,荣毅仁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而1978年中信集团的成立,更是荣氏家族的重要一笔。
改革开放初期,荣毅仁向邓小平提交了《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在邓小平的应允之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今中信集团的前身)成为了直属国务院的投资机构,成为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窗口,扮演了中国引进国际资本的中介角色。这也是中国日后成立一系列“窗口公司”的发端。
重建影响力
1942年出生于上海的荣智健,乃家中独子。他的舞台,是他的父亲创立的中信集团。
1986年,荣智健加入中信香港,香港中信又于1990年先后收购上市公司“泰富发展”及港资第一大贸易行大昌行,并于1991年正式更名为“中信泰富”。
此后,中信泰富先后入股包括国泰、港龙、香港电讯等多间著名港企,并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等,商业版图不断扩大。
正如前文所言,当时,就中信泰富的成就,荣智健对家族影响力的作用,认识颇为清醒。不过,他亦对自身的能力非常自信。
虽然,其父荣毅仁一直以“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荣家祖训警戒自己,并藉此在商场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但相比父辈,荣智健的风格迥然不同。
即便在富豪云集的香港,荣智健的奢华做派也非常突出。《荣智健传》曾援引了一段他的自述:“我决不想过清教徒式的生活。”他认为,富裕之后依旧过苦行僧的生活,是一种伪君子做派。
不过,在此次巨额投资亏损事件浮出水面后,荣智健的资产,已从2008年的35亿美元跌到7.5亿美元,损失高达75%。
而在吴晓波看来,荣氏家族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乎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中信集团为国资委直属企业,在一个国有垄断资本高度集中的集群中,私人得以拥有股份,且能以阳光化的方式成为中国首富,荣家确为仅有之孤例。而也正因为是孤例,所以,一定违背了某些规律。
经过这次高层大震荡之后,中信泰富可能需要重新定位。到底是回归成为一家纯国企,还是继续过去的“暧昧身份”?
不过,荣氏家族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已成定案。在吴晓波看来,荣智健迄今在中信泰富仍持有超过11%的股份,所以,荣家复起或有可期,但荣家对中国商界的影响力,正面临重建。
或许,这才是“荣智健辞职”对这个百年家族最大的影响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