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去大山那边开了个信息化与城市的会议,好多天没有来。这些天我一直想中国区域经济思维是否已经突破了计划经济思维,我的结论是基本上没有,我这里说的是宏观经济层次的。请大家批评。我的证据是:
1 中国每两年换一个区域开发重点,西部大开发(2000),东北振兴(2002),中部崛起(2004),除了一些口号外,安排一些项目,就是缺乏利用市场力量的全国导向的区域经济政策;
2 人民大学作为区域经济中心,他们的区域研究所的主要专家张先生对区域经济学的认识是“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济主体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中央是区域经济政策制定主体”,热衷于经济区划。换言之这里的配置是国家配置,不是企业。是不是计划经济的思维?
3 按王铮老师的说法,陆大道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专家以“点轴增长”为代表突破了计划经济体系,他的《理论经济地理学》也不讲“区划”、“建立地域生产综合体”等传统经济地理学内容,中科院代表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另外一个学派。但是就是王铮自己也写到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些计划经济思想。
4 中国区域经济学家现在热衷产业集群、区域竞争,但是“以建立区域创新体系为主线”,这个创新体系“包括企业和大学”,仍然是“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于是大学园雨后春笋般发展,破坏了科学研究与教学正常体系,大学发生空间分裂。现在某个权威又提倡“自下而上建立产业集群”。是计划经济吗?
请大家讨论。
希望中国那些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专家思考一下。
谢谢前面和现在与我讨论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 9:39:39编辑过]
1.对计划经济好理解,但计划经济思维该如何理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2.市场经济下,需不需要计划(经济)思维?如果需要该体现在哪些方面,更重要的是不应该出现在哪些方面?不妨从另一面理解张老师的观点:市场机制能否解决他所提到的“问题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我想这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3.两年一换的区域开发重点,有项目,尽管存在许多问题(张的书中也提到了),应该说也有相关的政策,但其中针对某些区域的政策是以区域性政策,还是以一些人提到的功能性政策为主,存在争论。
4.感觉大学园区的发展中有地方政府的推动,是不是也有学校本身发展的需求呢?产业集群的培育存在问题,它的出现、出现偶然性大,根植性强,能否在区域间复制?国外存在对产业集群的培育问题,但很多不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是政府、科研单位、企业等主体合作的。在转型经济体中也存在案例,但其中经验能否为中国的国情和地方“制度或传统”所接受?
我也在思考这些问题。基本同意师姐观点,但感觉师姐有点走极端了。
你过敏了,歪曲我的提法了。存在不同学派是正常的,存在不同学派才能推进学科发展。你知道“两个剑桥”吗?你知道“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吗?所以不存在“挑起对立”,我是选择两个典型。扣帽子的是你了。
我还是希望认真讨论一下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讨论中国主流的区域经济学,该怎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
中国要是真正形成两个区域经济学派就好了。有竞争、有相互批评,学科就进步了。恕我直说,作为有代表性的理论书籍,《区域经济理论》,内容丰富但是思想不清晰(文献引用也不够规范),《理论经济地理学》思想清晰但是内容残缺(缺乏对国内经济学文献引用)。建议这些作者深入思考一下,也许还真能形成学派。希望不要误导到人身攻击,我们要纯学术讨论。
同意五楼的观点,学术界存在观点不同是正常的,但不能以机构或者团体冠名,那样就是戴帽子哦,“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也不仅仅是两所机构的对立,其中包括了众多来自不同机构的经济学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8 23:26:49编辑过]
同意五楼的观点,学术界存在观点不同是正常的,但不能以机构或者团体冠名,那样就是戴帽子哦,“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也不仅仅是两所机构的对立,其中包括了众多来自不同机构的经济学家!
两个“剑桥”呢?本来应该心平气和讨论问题,中国的某些区域经济学者如果不是“计划经济”的应该正面回答问题,而不是歪曲。说实话,如果说中国科学院一吴传钧-陆大道为代表形成了一个学派,我觉得还可以说。因为他们强调区域分析中的地理背景、人地关系和区域结构,强调区位理论。另外一个单位是否可以作为学派代表,我不清楚。如果是,代表人物也应该是老张先生,不是某个行政领导人。因为前者在确立中国区域经济地位时有不可否认的功绩。
我批评了某个人的书,但是我对人民大学的区域经济水平是推崇的,也不全面否定某个人。没有想到惹祸了。不过我还是希望心平气和讨论问题。另外,也希望我的某个老师,肚量大点,回应我的意见。到目前为止,这个题目下我只是提出自己的疑问,没有任何结论观点。例如“可持续发展”为什么需要一些计划经济思维?当然这里有些气氛不够正常,我不勉强各位师长、学友。
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学为归属,而不是地理学,不排除以地理研究为主线的区域研究,但那只能称为区域经济地理学,而不能称之为区域经济学,请你好好读书,尤其是陈才老先生的<区域经济地理学>与陈秀山和张可云教授的<区域经济理论>.真正弄清楚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和什么是区域经济地理学.你的帖子明显带有学术挑逗的语气,却非要指点别人扣帽子.
中科院地理所有许多值得学术界钦佩的前辈,他们在地理学界取得成绩非常值得尊敬,人大区域所在区域经济学领域取得的成绩也相当另人钦佩,学术争论很好,千万别搞的离了方向.
在普通经济政策和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公认的事实,中国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条真理.所以,要研究区域经济学,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干预是必须的!另外,请"雨中人"弄清楚一个基本概念,政府干预并不等于计划经济.经济学原理的头几节课,老师就会给学生讲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流并且是学术界公认,并已被实践所证实,政府与市场是不可分割的.
“另外一个单位是否可以作为学派代表,我不清楚。如果是,代表人物也应该是老张先生,不是某个行政领导人。因为前者在确立中国区域经济地位时有不可否认的功绩。”
我不知道雨中人是何方神圣,但如此评价另一家研究机构,显然是不合适的。
经济学的区域研究和地理学的区域研究存在很大不同,但我不同意www101900朋友将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两者作为两大学科的代表,尤其是后者(个人认为中科院应更有代表性)。我个人认为陈才老师的区域经济地理是经济地理的一个派别(如果说也存在派别的话),它能否代表当前地理学家对区域经济的研究进展或最新成就?
关于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的分析,十分同意。雨中人指出的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0 13:14:23编辑过]
区域经济学本来就是一个边缘学科,需要更多的枝蔓来提供营养,才能茁壮成长。楼上的www101900朋友为什么一定要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局限的那么小呢?
经济学研究中使用的方法难道不都是数学方法吗,如果说在区域经济研究运用了地理学的方法就应该叫做区域经济地理学,那么经济学是不是应该叫做经济数学学呢?现在很多的经济学研究中还借用物理方法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0 17:03:25编辑过]
呵呵,就像有人提出区域经济学要提高自己的门槛。不是涉及区域发展研究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区域经济学,要提高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性,这是对的,对教学和科研都是有益的。如前所述,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存在差别,地理学的区域经济研究如果不算区域经济学,我没意见。那兴起“新经济地理学”的称谓是不是有点哗众,他为何不叫新空间经济学或新区域经济学(有人是把它称作新区位论的),它是经济学,还是地理学的思维和方法?我认为没有必要分这么清楚,尤其是这些名词,涉及学科理论例外。
还是回到楼主提出的问题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0 17:19:12编辑过]
这个帖子算不上精华,请撤消。
为了使一般学友看到我的意见我拷贝我的意见如下:
——————————————————————————————————————————————————
中国区域经济思想是否突破了计划经济思维?
因为去大山那边开了个信息化与城市的会议,好多天没有来。这些天我一直想中国区域经济思维是否已经突破了计划经济思维,我的结论是基本上没有,我这里说的是宏观经济层次的。请大家批评。我的证据是:
1 中国每两年换一个区域开发重点,西部大开发(2000),东北振兴(2002),中部崛起(2004),除了一些口号外,安排一些项目,就是缺乏利用市场力量的全国导向的区域经济政策;
2 人民大学作为区域经济中心,他们的区域研究所的主要专家张先生对区域经济学的认识是“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济主体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中央是区域经济政策制定主体”,热衷于经济区划。换言之这里的配置是国家配置,不是企业。是不是计划经济的思维?
3 按王铮老师的说法,陆大道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专家以“点轴增长”为代表突破了计划经济体系,他的《理论经济地理学》也不讲“区划”、“建立地域生产综合体”等传统经济地理学内容,中科院代表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另外一个学派。但是就是王铮自己也写到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些计划经济思想。
4 中国区域经济学家现在热衷产业集群、区域竞争,但是“以建立区域创新体系为主线”,这个创新体系“包括企业和大学”,仍然是“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于是大学园雨后春笋般发展,破坏了科学研究与教学正常体系,大学发生空间分裂。现在某个权威又提倡“自下而上建立产业集群”。是计划经济吗?
请大家讨论。
希望中国那些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专家思考一下。
谢谢前面和现在与我讨论的。
————————————————————————————————————————————
可以看出我的意见有几个特点:
第一、我没有说谁是计划经济的学派,我认为我提到的学者或多或少流露出计划经济思维。有些人自己认自己的单位是计划经济学派,与我无关。
第二、我没有评价计划经济思维的优劣。有的人不必紧张。相反它作为一个流派,它的合理性值得探讨。正如王铮老师说“可持续发展需要有点-经济思维”是勇敢的,但是希望王老师说明为什么需要“有点”。也许王老师是对的。
第三、我认为西部大开发等区域经济政策的的成败需要经济学总结,不是完全否定。在国际上国家领导人习惯上会把重大经济政策地实施结果对国会有个报告,在报告完成前科学家要研究出一些看法。
本人特别说明,我现在不在中国科学院,我使用了代理服务器,根据IP推断不正确也有职业规范问题。所以我不能代表中国科学院区域经济学者。
我还要说的是,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起源于经济地理学家孙敬之,所以中国科学院、人民大学的区域经济学派都是地理学起源的,没有谁是正统经济学。其实很多正统经济学家是物理学出身的。
我还要惋惜的说,限于我的查询,至少美国的和springer,elsevier出版社没有名称关键词叫做 regional economics 的期刊。只有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国际区域科学协会主席多次由地理学家担任,所以sdyhfao的意见是正确的。
希望讨论的朋友冷静,不要与个人与单位挂钩,讲科学道理,也许通过中国人的努力可以使国际上承认存在一门叫regional economics 的学科需要出版这样的国际期刊,而不是仅仅有regional economy。同时提高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水平和活力。
如果中国真有学派就好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0 19:50:37编辑过]
几点个人看法:
第一,既然已经有了经济地理学的杂志,为什么还要创办区域科学杂志呢?显而易见, regional science is different from economic geography. 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科学只是国内外的称呼不同罢了。
第二,人大区域所几名主要的学术中坚都是正统的经济学专业毕业,陈教授和张教授的导师都是国内鼎鼎有名的经济学家。孙敬之有点远了。
尽管一些人对孙先生有些看法,我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发展的研究发现,孙敬之先生对中国区域经济学或者说经济地理学参与国家建设的形式和作用起了推断作用,他主编的中华地理志影响了中国高层,也就是王老师说的中国人建设的宏观经济地理学(可惜王老师似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功不可没。刘先生英年早逝,不然的话,也许人民大学会完成经济学与地理学的这种结合,形成一个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派。现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学者,丢了自己的特色,在追袭经济学。我们这里论坛把区域经济学列入发展经济学就是一个遗憾。
区域科学不能等同区域经济学,这是共识。
我觉得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学者重要的是对过去区域经济政策完成个反省。为什么“西部大开发”没有当年的东部首先发展成功,因为当年中央给的是政策,珠江三角洲靠的是“政策用足”。西部大开发,项目多还是政策多?为什么没有发挥各省积极性?这些都要思考。
很高兴大家平静地讨论。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西部可发展的条件基本较少,西部大开发不能不说有一些政治上的味道。比较东部与西部的开发,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东部在改革开放之初已经具备了一些较好的发展基础,给与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变革后就相应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西部呢,工业基础、基础设施水平、文化理念和教育水平等都不具备经济起飞的条件,因此在现阶段的西部开发,投资和项目还是重要的,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资。
不同的区域发展阶段应该施以不同的开发战略 。
另外,我本人是经济地理学出身,后来投身于经济学学习。对两者的对比有着自身的感受。孙敬之先生为我们这些后辈所敬仰!
首先我得承认,我国在设立区域经济圈的时候政府的思想是主导的,但是我们要看到FDI带来的一些效果.其实我们在讨论着FDI的作用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它对我国区域经济圈的集聚效应的调整?没错,以前我们的初始的经济圈是一政府行为为主导,但是通过近年来FDI 的引入,跨国公司带来对我国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聚集(不论是前后向企业还是服务业),不是企业的自身的行为?
年年一个重点,确实是政府定位的错觉,不过想一下世界上哪个经济圈是由企业自身的集聚形成的?计划思维?我不是很赞同楼主的意见,政府的行为那在你看来是应该怎样的,是完全的经济人还是经济的"保姆",全盘考虑经济的布局才是政府必须做的
区域经济学一直都是面貌模糊的一个学科。
一度人们觉得所谓区域经济学就是经济地理,毕竟区位论一直是经济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计划经济时代,其更准确地可被称之为产业布局,其目标是为国家的重大项目选址服务,而市场经济下,国家已经不再是配置资源的主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讨论这个问题已经有点扯淡。
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学兴起所产生的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热闹一阵,无可奈何花落去,因为只有假设,没有内涵。
即便在西方,一度似乎也只是某些问题的拼凑,如城市中的各种问题,道路及选址等,整个学科没有灵魂。艾萨德所建立的一个机构都停止了。
目前在中国,似乎其仍然是一个没有灵魂的、面目模糊的一个学科,似乎只是某些边缘性的话题再加上经济学的概念的运用。搞区域经济学的没有理论可搞,就去研究某个地方,如你是搞长三角的,我是搞环渤海的,如此而已。
克鲁格曼所倡导的新经济地理学,似乎有助于区域经济学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但人家更偏爱空间经济学这样的叫法。很奇怪的是,包括手册和空间经济学翻译的著作,数学的难度比核心的西方经济学更加复杂,这让人几乎望而却步。
接触不止一位同学表示,根本不知道区域经济学是干啥的,一本书翻过去,如果不是去背编者的序言,根本不知道一章一章的内容都有什么中心。除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只知道这两年比较流行区域经济发展是否收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等等。
楼主说,国家每年做各种开发的规划,有个屁用?国家已经不是唯一手里拿着钱的主了,现在的政策也基本趋同了,企业不到那儿说啥都没用。即便有用,这也不是这个学科发展所应该讨论的主题。如果有关,这个学科也只能探讨国家区域倾斜发展的依据、标准与手段,具体发展哪里是个应用。
如果是去写论文,深入一个很小的问题也足够了。对于一个学科,只是问题的拼凑就很难是恰当的。无论怎样,这个学科像是一个墙头草似的学科,每一阵风都要修改它的形状。
也许学科发展都是这样的,在哪里咕嘟嘟地煮着,冒出各种各样的气泡,等到足够多的时间,出一个所谓的集大成者,然后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然后再被推翻,再煮。
做过一些区域经济的课题,有一些相关的考虑:
区域经济的核心问题应该就是一个区域间比较优势如何合理转化的问题,因此,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等大多都具备相当高的内在逻辑性和合理性。
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可能体现于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既有产业基础优势等多个方面。可以说目前中国的区域产业趋同现象比较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当年的“大、小三线建设”等制度原因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有赖于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但是由于产业结构的演变和主导产业的选择中的“路径依赖”效应比较明显,因此在目前政府对于市场资源的调剂作用大于市场力量的过渡阶段,因此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政府只能从“计划”向“规划”讲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即使从国家层面上不断改变区域开发侧重点,但是其效果并不能一下体现出来。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可能在过渡阶段,各地的地方政府之间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等方面的竞争可能会替代市场资源的自由流动而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与完全的计划体制相比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当然尚不完善)。因此,不要说什么汽车产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严重等具有严重计划思维的话,毕竟重复建设只是说明市场需求旺盛之下的有效供给增加,其实际效果只有等待市场的检验。
因此,中国区域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已经从政策(如深圳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经过市场容量(长三角和沿海地区的三千万富余人群)和资源(西部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逐步转向政治体制的创新与突破(如何提高资源的自由流动性,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但是政治体制的转变可能会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可能户口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区域市场间的体制性壁垒等都将长时间存在。
因此,个人认为区域经济中的难点问题可能是:如何确保特定的市场环境中各种市场要素收益分配问题,有效的分配机制的确立有助于促进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可能拉美结构主义的一些观点具备一定借鉴意义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