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中旬,五粮液因涉嫌内幕交易和虚假信息披露被证监会调查。到现在一个月过去了,证监会的调查没有结果;反而媒体上的流言什么都有。好像是人脸上本来只长了个青春痘,去医院一查反倒查出梅毒来。事情发展到今天,五粮液的股民,也就是五粮液的小股东们,开始用法律来索赔。这就直接触动了我最脆弱的那根神经,我终于忍不住,要为我们的股民们喊冤。
五粮液不是特例,是代表;它代表了我们的上市公司。在国内的股市上,购买公司的股票的人被叫做‘股民’;而在其他的市场里,买股票的人被叫做‘股东’。五粮液,还有六粮液,七粮液,这些上市公司,都是伪上市公司,因为他们没有搞清一个基本的概念:他们到底是公司还是机构?
那天中央台财经频道的记者面对着五粮液的两位总裁问了一个本科水平的基本问题:在处理关联交易的时候,你们公司是以股东利益为主还是集团利益为主?
两位总裁一脸严肃:那,当然是以我们集团利益为主啦。
我听闻不禁骇然。一个公司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这已经是四五百年来市场经济最本质的信仰了。而两位老总为集团服务得太久,太忠诚,竟然连自己根本目的都忘了。我对他们实在是,敬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而后,当说起五粮液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时,两位总裁眼里是放着光的。一个说他们解决了当地多少的就业,另一个说他们给地方提供了多少的财政收入。又说每年地方政府都给很高的指标;为了完成任务,牺牲一些小股民的利益不算什么,最重要对地方忠诚,对国家忠诚。当然,后半句是我替他们说的。
很多很多的大型国有企业,那里的高管其实是高官。这些高管也好高官也好,当他们说出和五粮液两位老总相同的话时,他们置中国上亿的股民与何地?他们置公司的宗旨与何地?他们置自由市场的信仰又于何地?
改革开放30年了,许多大公司都上市把自己的所有权公开给广大群众,可是当你购买了他们的股权,走进他们的大门,却发现里面的人,不是为你效力的。因为那不是一个真正的公司,而是地方政府的下属机构。
前些天,华谊通过创业板的IPO审核,成为第一家上市的影视娱乐公司。央视的主持人播报消息时是这样说的:通过购买华谊的股票,你就可以想分享每年电影大片的票房收入了。我想,这个主持人还挺有娱乐精神。
PS:很感慨地写了这篇东西,不知该发到那个板块,就放到常来的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不合适请版主们帮忙挪一下地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