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笔资金具体是由五粮液投资向集团公司提出申请,并委托由其通过其进出口公司借至“成都智溢”,名义用作负责“五粮春”全国总经销的“成都智溢”的市场开拓费用,并由五粮液投资负责收回。
2004年5月,“成都智溢”账户迁至亚洲证券,账户资金已变为7500万元。2005年,亚洲证券破产清算,清算组认定其中的5500万元为委托理财款不予赔付。
“合作炒股,市场并不存在非议,但如果暗中操作五粮液股票,无疑将涉嫌操纵股价和内幕交易。”前述资本界人士认为。
日前,既有信息披露,2001年4月至2004年4月,“成都智溢”在成都证券开设账户时,尹启胜、五粮液投资的汪东曾先后操作,买卖五粮液股票,且数次大举买入的时机均与五粮液的利润分配方案推出时间相吻合。
纵观事件来由,关键“操刀”人物尹启胜其间曾任职五粮液集团办公室主任、公关部部长,及五粮液投资总经理。而五粮液投资公司又为上市公司和集团公司共同设立,分别持股95%、5%。显而易见,五粮液内部防火墙已形如虚无。
不过,就可预见的既得利益群体看,值得探讨的是,在包括中科证券在内的“问题券商”投资行为,其中更暗含着更深层次的利益侵蚀问题。
既有证据显示,抛开五粮液涉嫌的内幕交易,上述投资行为的操作直接产生的利益漏洞,只可能存在于证券公司、客户双方因签署委托理财协议带来的经纪中介返佣行为。
前述券商人士曾告诉记者,前几年证券公司情况是,只要客户私下与证券公司签订委托理财协议,或是许诺特定时间不动资金的协议,证券公司通常每年都会按资金总额支付证券经纪人比例不等的佣金。
“佣金肯定由证券经纪人拿,但一般都会给客户私下返回部分佣金,客户资金量越大越有可能。
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呢?而这部分返佣最后落入客户公司账上,还是私人腰包就很难说清楚了。”
五粮液历年年报则显示,2002年起,每年都有高达数亿元的资金存放于证券公司,且基本未产生任何收益。拿着钱不存入银行获取利息收益,却放在券商那里不动?这无疑值得深究。
从暴出的中科证券、亚洲证券案件看,两券商的经纪中介人都证实,曾在资金划到证券公司账户前,与五粮液投资尹启胜等人都有过现金返佣的条件。尽管诸如此类的事前口头协议,从法律程序上尚难取证,但由此而及的可能性却已很难排除。
失效的内部管控
不过,就五粮液及至集团的内控现状而言,五粮液投资暴露的无疑只是冰山一角。多年来,集团与上市公司错综复杂的人事和业务管理,其实早已为其问题集中的爆发埋下隐患。
“从一开始,五粮液与‘成都智溢’合作经营‘五粮春’品牌就饱受争议。”五粮液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作为五粮液旗下重点培育的品牌,按理来说,其全国总经销应交由具有相当营销经验的酒类大佬来做。但实际操作却是,此前毫无酒类营销经验的“成都智溢”获得了实际运作权,而一同操刀还有王国春的胞弟王国学。
“王国学的身份很难避嫌,目前已由其全面掌控五粮春公司,至今也没有个说法。”
不可否认的是,五粮液历经多年的“王国春时代”,早已让王氏色彩无限渲染。
前述人士透露,稍早以前,由五粮液集团出资,并由公司派驻人员,在美国纽约设立五粮液酒家用作海外拓展业务。但至今在公司的架构中了解其运作情况的人也知之甚少。而此前任命为酒家负责人的张良也莫名加入美国国籍。“市里曾去过该酒家的一些领导说,酒店的实际管理由王国春之子王戈负责,这确实是五粮液内部公认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