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85 0
2010-04-26
接上文
“窖泥贵于黄金”

有律师告诉她“租金1000万每年是应该的,至于购买,那应该是无价之宝吧”

尽管各方争议不断,但均被认可的一个事实在于,抛开厚重的历史沉淀不谈,“长发升”现实的经济价值极为可观。

宜宾地处长江和金沙江交汇之地,在尹氏宜宾第十九代孙尹孝功的叙述中,长发升古窖的选址,占尽天时地利,“东邻太史闾,西接县衙,北观东楼,南临小鼓楼”,在最繁华的鼓楼大街上,生意兴隆。鼓楼所在地为宜宾地势最高之处,即使洪水来了,也无一次淹没窖池。

《人民日报》曾对国家博物馆收藏长发升酒窖窖泥进行过报道,提及科研人员经过检测分析后发现,每克古窖泥中含有几百种、10亿多个微生物,形成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群落,这对酒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在五粮液与尹家的租约中,其租金也是逐年递增,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之后,涨速迅猛。根据历次租赁合同,自1952年到2007年,租金分别是每年35元,50元,55元,150元,8890元,19.8万,21.78万,22.4334万和23.1064万,其身价已涨6600多倍。

但在尹家看来,这远远未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尹孝功用“一克窖泥比一克黄金还贵”来形容酒窖的价值。她说,此前已经咨询过另一家大型酒厂,其也是上市公司,“他们的4口老窖池,年代还没有我们的久远,但是上市时的股价每口都是三四千万,现在4口更是超过20亿。”她说,她并不清楚“长发升”的价值,但有律师告诉她“租金1000万每年是应该的,至于购买,那应该是无价之宝吧”。

如果在地图上把川酒“六朵金花”和茅台连接起来,会有一个有趣发现,从北向南剑南春、沱牌曲酒、全兴大曲、泸州老窖、五粮液、郎酒、茅台可以形成一个高脚酒杯,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恰在杯底。

五粮液对“长发升”明代老窖池的价值也有充分认定。川南俗谚说,“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须得窖池老”。越老的窖,窖泥中繁衍的微生物和微生物产生的香味物质也就越多,酒香越浓。

在五粮液对外的宣传中,明代老窖池也是放在重要位置。在一份资料中五粮液认为,在其拥有的老窖池中,特别珍贵的是明代初期的“鼓楼街老窖池”,“此窖已经有600多年的窖龄。这批老窖池现在仍在生产,其产酒优质率最高,酒质最佳,香气最浓。这正是驰名中外之五粮液基础的基础,精华的精华所在。”

建国时曾任中共宜宾地委统战部部长,后曾任宜宾市市委书记的舒厚钟,撰文回忆了五粮液和尹家酒窖的渊源。他说,关于五粮液,客观地讲宜宾最老的明代老窖在尹家。尹家世代经营糟房,搞杂粮酒也是尹家先搞。尹家的五粮液不卖,大革命时期以及以后都买不到他们的酒。

“1953年,尹伯明(尹孝功之父)突然提瓶酒来找我反映,好酒‘五粮液’,家中少量存货已被封存,又不准继续再烤(解放后国家曾对酒类实行专卖政策),担心以后失传”,舒厚钟向行署专员汇报,由尹伯明等出面邀请利川永老板邓子均出山,继续生产五粮液,邓子均开始在“利川永”试生产,经扩大窖池,“长发升”十几口酒窖也被纳入用来继续生产五粮液。

舒厚钟总结说,“宜宾五粮液是‘长发升’和‘利川永’延续和发展下来的。”

有产权证,无土地证

直到现在,无论是尹家还是五粮液,均未取得酒窖的土地使用证,“这种产权证和土地证的剥离是非常特殊的”

2010年1月4日,在接到五粮液公司的通知之后,尹孝功致函五粮液,告知其通知是严重侵权,希望在月底前收回。他们开始写信向宜宾市高层反映,“长发升”是尹家财产,父辈曾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3月15日,宜宾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向尹孝功了解情况。尹孝功说,国资负责人在听取她详细地介绍了尹家与酒窖的传承关系与各类证据之后,让尹家提出解决的方案,尹家坚持明晰产权后再进行商谈,协调未能出现进展。

一个事实是,直到现在,无论是尹家还是五粮液,均未取得酒窖的土地使用证。

2008年,在与五粮液公司出现续约的不愉快之后,尹家曾到国土局希望办理16口酒窖的土地产权证,遭到了拒绝。而五粮液公司虽然有酒窖上房屋的产权证,也一直没有取得16口酒窖的土地证。

“这种产权证和土地证的剥离是非常特殊的。”律师陈有西认为,上世纪50年代民族资本经过土地改造和众多集体化途径之后,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土地财产权和房产权都发生了转移。而尹家的情况比较特殊,经过多次权益调整,虽然有经租,但直到“文革”之前,长发升酒窖事实上仍属于尹家所有。

尹孝功说,直到今日宜宾市政府也再未就此事与尹家商谈,“我们就是要他们先给一个态度,”她说,不管是买是租,“起码双方应该先坐下来谈吧?”

最新的消息是,宜宾市政府将会很快对纠纷作出决断。“这件事情宜宾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五粮液不但是宜宾的大型企业,也是四川的,更是国家的,我们一定会依法妥善地进行处理,要维护各方的利益,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一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人士称。

五粮液依旧对媒体保持缄默。唯有那承载着600多年历史的老窖池仍在呼哧呼哧地运行,几位赤膊的老工人往返忙碌。见有记者来拍照,便停止了工作,并尽量远离相机的镜头,“不要拍了撒,哪一天窖池要是不用了,我们可上哪吃饭哦?”

     来源:
南方都市报(广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