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站务区 十一区 新手入门区
1486 2
2009-10-17
In practice, however, countries that restrict trade with import quotas rarely do
so by selling the import licenses. For example, the U.S. government has at times
pressured Japan to “voluntarily” limit the sale of Japanese c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cas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llocates the import licenses to Japanese
firms, and the surplus from these licenses (area E'  E'') accrues to those firms.
This kind of import quota i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U.S. welfare, strictly worse
than a U.S. tariff on imported cars. Both a tariff and an import quota raise prices,
restrict trade, and cause deadweight losses, but at least the tariff produces revenue
for the U.S. government rather than for Japanese auto companie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17 08:13:43
这个还不容易啊 画两个图一下就出来了 这个是克鲁格曼《国际金融》上的案例吧
不画图没那么好解释
不管是征税,还是发行拍照限制汽车的生产数量,都使得消费者的边际需求价格大于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这个多出来的价格乘以被限制生产的数量就是牌照的总租值或者税收总量。当发行牌照时,这些租值被日本企业获得,若征税,则美国政府获得这些租值。
那为什么美国政府不征税而让日本汽车企业自愿限制汽车生产数量呢。
1,美国政府那时候笨到家了!后来国外厂家再也没有遇到这样的好事情!比如这次中国轮胎、无缝钢管生产
厂商就没这么幸运了
2,征收附加税违反WTO规则,给人以口实,甚者引起报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7 08:32:04
好和谐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