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北京共识”一步步接近美无止境的真理
作者:NCU zimolui
一、
背景
国内:改革开放后,中国持续地飞速发展,主要是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中国的发展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这些年里,不断提出了对中国发展的若干理论,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以及中国奇迹论。1994年,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先生首次提出了“中国模式”这一概念;2004年,高盛公司中国问题顾问ROMO发表了一篇报告THE BEIJING CONSENSUS,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在ROMO的文章中,他把“北京共识”强调为:艰苦的创新试验、可持续平等、国家的自主,并指出中国的这一发展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有一定适用性的。
国外:与“北京共识”相对的,正是“华盛顿共识”。后者是指上世界90年代金融危机后77国集团所接受的一种发展模式,其主要强调市场化、私有化、福利个人化以及全球自由化。这是属于新自由主义的一种思想。然而,在这种指导下,许多拉美国家的发展并不成功,普遍遭遇了经济萧条、通胀、市场瘫痪等。
因此“中国模式”的提出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提出来的。
二、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观点
严格地说,“中国模式”是一个更为宽广的概念,它包括中国近几十年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不仅是经济,也有政治、文化等等。如中国在对台湾问题上的坚持国家自主的态度,等等。因此,在这里,重点讨论有关于经济方面的问题。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国内外学者有两方面的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发展是成功的。飞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就是一个好的证明。相对于俄国的“休克疗法”,中国的“渐进疗法”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更想说说对中国负面的看法。)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甚至提出了中国崩溃论(正是2008年NOBEL奖得主KRUGMAN)。下面是一些数据的支持:
1.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是粗放型的,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许多学者把“中国模式”归纳到“东亚模式”中,认为这种发展模式是绝对不能长久的。
2.中国四大银行的坏账已经到了不可维持的地步,尽管新闻里听到2009年我们四大银行坏账比例有所下降,可是再一思考,我就知道背后的原因:因为新增贷款多了,所以坏账比例下降。然而此次金融危机下的刺激政策发放的大量新增贷款在若干年后,是否会变成坏账,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如果接下来私人投资不跟上政府的大规模刺激性投资,中国经济的情况将很不乐观。
3.之前有言论说,中国入世后,随着进口关税的逐步降低以及国际上对我们照顾的逐步减小,我国将面临贸易逆差。然而8年过去了,中国仍然是大规模顺差,我认为正是国际竞争给了中国的企业动力与压力,正是竞争逼迫出了进步。然而,中国在出口上存在两个主要问题:①贸易依存度太大,这会使中国经济非常容易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在这次金融危机下,这点弊病就显露出来了,所以我们一再说扩大内需,本来经济的发展也是应当以我国老百姓消费水平提高为目的的,所以我认为消费占GDP比重太小是一个不小的问题。②大家都知道中国出口的商品多是初级产品,我们位于的是世界产业链的最低端。大量的资源外流、廉价的劳动力、环境的恶化,很是让人心痛。这种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也是不可持续的。
4.贫富差距问题,社会问题。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位于世界很高水平。我曾经听过一个讲座,一位国外的学者提出一个观点,大概的意思是全世界的人类生活包括四个方面: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人的尊严。以我个人观点,中国的发展现在重点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后三者,关注的很不够,而社会发展不只是经济一个方面。也许经济发展了才是其他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但是其他方面的问题确实存在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展。
就如老师课上提到的“宪政”,我觉得在中国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上个十年,制度经济学发展的火热,今年NOBEL经济学奖也被两位制度经济学家夺得,为什么强调“制度”,因为制度是一个经济体发展的环境,所以有时是可以起到关键作用的,不仅是经济制度,还有政治制度尤其地重要。杨小凯就从19世纪宪政转轨与美国独立战、南北战长短期的不同绩效的分析中,解读了中、俄的转型,认为还要完成了宪政的转轨,而不单单是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
三、“中国模式”好吗?
在本科时,如果问及我个人观点,总是试图判断它是好或是不好。现在想起来,试图用好或不好来评价一个问题真是太肤浅与无知了。
首先,应该看到中国这几十年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是可以亲身感受到的。之所以不拿宏观数据来作证,是因为我认为宏观数据有着一定的欺骗性,为什么我们光强调GDP而不说GNP?为什么老百姓都熟知新闻里天天播报的中国大规模顺差、二万亿的外汇储备,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虽然中国是净资本输入国,而投资收益是负的?
回到个人感受,生活确实提高了,社会也进步了。这可以说明中国的发展是卓有成效的。
其次,中国仍然存在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上面提出的一些问题是个人的偏激观点,那么,引以为戒并尽量避免总是对的。中国一句古话:“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因此,对中国发展负面观点的提出是很有必要的,当然我们所有中国人都希望中国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再次,一些人总结出了“中国模式”并有向世界推销的意味,我个人对此有两点看法。第一、总结是对的。为什么中国的自然科学可以位于世界前列,然而社会科学却迟迟落西方一很大的距离?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是源于数学与控制实验的应用,而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大部分东西是不可以在实验室做的。中国的改革,我们称作“摸着石头过河”,这是我们在中国现实世界里做实验,然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此,经验的总结就尤其的重要,曾经听到一句话:“你能把历史看多远,你也就能将未来看多远”,我觉得很有道理。第二、“中国模式”远远没有到完美的水平,它甚至没成型,只是一些零散的“比较成功”(无论是纵向相对于改革之前的中国,还是横向相对于俄罗斯、拉美来说)的经验的总结。中国仍然在努力发展,此次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体凸显出的一些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因此且不说“中国模式”在他国的适用性问题(虽然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认为“中国模式”现在是不应当被个别学者、政客拿来兜售的。
总之,喜忧参半,但我们在一步步接近美好却美无止境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