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3381 181
2009-10-21


        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工作越来越难找,拿到的工资越来越低,不时有“读书无用”的声音响起。读书花费高昂,直接的开销之外,再加上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等,投入巨大,普通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无不是倾其所有,甚至负债累累。而毕业后,能够获得的收益却是那么低,低得不成比例。所以,读书是一项非常不划算的投资,甚至蚀本。也许你会说,长期发展,还是高学历更有潜力,且不说中国这种关系大于能力的传统和官本位的文化吧,即使正常发展,要有更好的收益,也是说不准的事,取决于太多的外在条件,基本上就是极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学上,不确定性即是风险,高学历的人未来有多大的发展,实质上就是风险而已!

       论坛上有个帖子,是南京的,“研究生毕业工资只有1246元”;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588706-1-1.html;附有“关于审批2009年毕业生见习期工资的通知 ”:

              2009年毕业生见习期工资,按苏人通[2007]139号文件规定,到农村工作直接享受定级工资标准,即本科1215元(其中岗位工资649,薪级工资167);大专1142元(其中岗位工资605,薪级工资138)。城区学校:硕士研究生1246元(其中岗位工资847);本科1153元(其中岗位工资754);大专1120元(其中岗位工资721)。所有新毕业生见习期工资的职岗津贴均为160元,综合补贴239元。凡已经到岗的2009年毕业生见习期工资自2009816日起执行,8月份补发一半(保留整数)。

         真实性毋庸置疑,这就是国家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这个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平均主义的烙印也太显著了。

         最值得深思的是不同学历的工资差距:城区学校,硕士比专科,只高了126元!!!难道多读5年学,就为了每月多赚这个126元?也太不成比例了吧?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比例!

           要知道,这5年读书的直接成本就有5万多吧,机会成本还不算,因为难以衡量(隐形机会成本——比如不读研,5年前去当高中老师很容易,而读了研,5年后当高中老师都很难进去了;还有显形机会成本,每年收入假定有2万吧,5年就是10万);即使只计算显形的机会成本,加上直接成本,读研的总成本有15万吧,至少。只比专科生每年多赚1512元;赚回15万,需要99年!!

         请问,读书干嘛?显然,这种工资制度是一种负激励;在事业单位,编制重要,工作年限重要,唯一不重要的就是学历!因为学历不同造成的工资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很多人会说,刚出校门,没有阅历的毕业生,收入就是这么低,以后就涨上去了。是的,没错,我刚工作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但是,即使涨上去了,你会发现,在你的单位里,博士与大专生的工资差距是很小的,甚至后者的收入更高,因为工作年限长;在中国,工作年限代表了资历,代表了“没功劳有苦劳”,所以人家拿高工资是天经地义的,所以,熬时间熬资历,成了机关、事业单位多数人的职业路径。决定收入水平的各因素中,只有学历所占权重最低;这种工资制度,是符合一个国家人才利用长远大计的吗?

          美国的大学生毕业,每年的收入在56万美元;我们很贫穷,我们资源少,人口多,我们体谅国情,可以拿低工资,可以过艰苦日子;我们有艰苦奋斗的传统;可是,令人不可容忍的是,读书与不读书的收益一样,而读书的成本高昂到令人不可承受!!

          在读书的投入上面,我们是市场体制,教育产业化了,读个大学,最艰苦的学子,也得支付4万吧(学杂费+生活费);而我们读书的收益,却还是计划体制,是30年前的标准,关键不在绝对数量低,而且根本没有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那积累人力资本有何用处呢?

         为什么我们还这么拼命选择读书这条路呢?一是“封建残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夹杂着“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幻想,让读书传统恒久延续;二是普通百姓没有其他选择,你想跳出农门吗?你想从底层进入上个阶层吗?别无他途,读书吧,读书是唯一的一条路了;所以对多少家庭来说,只能接受供孩子读书,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厉害关系:读书不一定有出路,但不读书一定没出路。三是就业压力与扩招形成的巨大力量,将学历不断盲目推高,别人都读书,你不读,越不读越没有出路;只需要技工的工作岗位,博士都应聘去了,你拼不过老爹还能拼啥?拼学历啊。

         尴尬境况!

         唉,我看不见自主创新、长远发展的出路在哪里,谁能告诉我?


PS:感谢大家热心回帖。在此声明几点:
1.刚毕业的硕士,进高中,城区的工资,大抵就是这个数,在二三线城市不会高到哪里去;所以,这里我所关注的是平均水平,至于个人,有更低的,也有高得多的,不具有代表性。

2.我强调的问题,不在于多低;而在于,高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与成本不对称问题,所谓不患寡,而患太平均。大专生和硕士博士的岗位工资相差100-200百块,这个差距显然是不合理的。

3.有人说,唯学历论等,这是曲解;看问题,如果从宏观看的话,一个基础假设必须是一致的,否则没有交锋的必要;此处假设是正常的情况,仅就人力资本的积累程度来看:博士>硕士>本科>专科>文盲;如果你非要说学历不等于能力,那相当于用盖茨来概括所有未上大学者的成就,这显然不是正常情况。

4.不要说心态,心态是自己的事,怎么看待读书,这是个人的事,而我关注的是:这样的工资激励体制是不是有利于鼓励人力资本积累,而科学研究的主力是读书、做学问的这帮人,而主要的科研机构,都是事业单位的编制;如果激励机制有问题,会有人愿意读书吗?会愿意搞科研吗?会愿意投身教育事业吗?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如何上去,自主创新何时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如何谋得?有人说,扯那么远干什么?对不起,我就是本着远而思考的这个问题。这不是个人的选择;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什么,但,从宏观上思考,这种激励是令人担忧的,不是吗?

5.这个话题虽然有我的观点,但主人公并非我本人;赚多少钱,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只是那篇帖子让我有感而已,原帖链接见上;特此声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21 13:07:20
工资也得看工作内容。假设,清洁工,初中就够了,人家拿个600就满足。你非得用拿着本科去,当然,你也能胜任,但你想要1500工资,会有人理你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3:07:24
呵呵,这是基本工资吧,国家规定的,南京地方财政还不错,应该还有补贴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3:12:54
时代造就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3:13:11
楼主是什么科的?
工科硕士出来肯定不止这个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3:18:50
呵呵,看问题要多方面考虑,学历+实力是决定薪资的根本,二者相辅相成;我也是本科毕业一年了,也经历了生活的五味,个人切身觉得只要能够调试好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大学生其实在思想和心智方面还是蛮有优势的,相信一句话“积极进取就可以不断的接近成功”,在这个非常的世纪里,祝愿大家都安康、幸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