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1274 0
2009-10-22
2005年,我国已正式步入加入WTO的“后过渡期”。这意味着经过三年的过渡,我主要产业获得的“过渡期”大部分已结束,达到承诺的终点,还没有到期的也已进入尾声。农业作为最敏感的基础产业之一,入世带来的一些深层次影响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为此,我们有必要在认真总结三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有效应对“后过渡期”的工作方略。  
    “过渡期”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评估
    总体来看,加入WTO三年来,中国农业并没有出现人们普遍担心的入世后将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实现了平稳过渡和稳定增长,发展形势好于预期。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增加值稳中有升。2002年至2004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4883亿元、17247亿元和2074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9%、2.5%和6.3%,与入世前相比不仅未出现下降趋势,而且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二是主要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三年来粮食产量分别达到45711万吨、43067万吨和46947万吨,年均增长1.3%;肉类总产量分别达到6590万吨、6920万吨和7260万吨,年均增长5%;  
  三是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逐年提高。三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76元、2622元和2936元,实际增长分别达到4.8%、4.3%和6.8%,其中去年成为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  
  四是农产品贸易稳步增长。三年来农产品贸易年均增长29.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3.2%。2004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欧、日的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产品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国大蒜、花生、烤鳗、蘑菇罐头、苹果汁等农产品出口量已居全球
第一
  值得说明的是,去年初对粮食减产的主观预测、禽流感的爆发和今年实施的全球纺织品一体化,是造成当年粮食、棉花大幅进口和禽类产品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并由此产生了48.3亿美元贸易逆差。此外,虽然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呈逐步缩小趋势,但笔者认为,这种趋势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出口优势的丧失。相反,从长远看,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进口,有利于我国比较优势的发挥。  
  三年来,中国农业之所以没有受到国外优质农产品的较大冲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应对得当。三年来,中央审时度势,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支农政策措施,大力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是多年来中国农业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实力,入世只是开放的继续。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增强,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品质不断改善。  
  三是充分运用过渡期享有的权利,对进口实施有效调控。如在关税配额管理上,按照“是准入机会而非义务”的特点,适时制定《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暂行办法》,从申请条件、分配方法和进口节奏等方面实现了合理的宏观调控。
  四是国内外市场价格变化,客观上缓解了进口压力。近年来北美等世界粮食主产区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导致国际粮价上扬25-30%;而国内粮价从1997年开始至2003年中期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从而既避免了国外粮食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也为扩大我粮食出口提供了机遇。  
  五是在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的条件下,加强了针对农产品的进口安全管理,如适时颁布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等。  
  以上这些措施,不仅使中国农业在“过渡期”内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实现了稳定发展,为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后过渡期”激烈的国际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来源;商务部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