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374 7
2009-10-22
文章作者:刘立群  发布时间:2009-09-02 文章来源: 转自“学说连线”

    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指的是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近代以来为何落伍这个问题。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理当是:中国近代以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为何落后于西方并至今还没有赶上?
   在中国几千年古代社会中,人文历史研究曾相当发达,给后世留下浩如烟海的大量文献典籍。但这些基本上还不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换言之,人文历史研究不等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严格意义上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诞生于19世纪西方,其标志主要是提出一系列比较严格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及提出一系列学科划分、创立了大量新学科,并由此出发去解释说明人类社会的所有现象并进而去分门别类地细致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从人文社科研究诞生伊始,便出现并形成了不同学术流派。
    中国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陆续翻译介绍一些西方研究成果,20世纪上半叶有较多译介,在经历1949-1978年近30年的停滞之后,1978年至今的30多年间,中国学术界译介的西方学术著述呈爆炸式增长。但可惜中国学者至今尚未创造出自己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至今仍落后于西方,仍以大量译介即拿来主义为主,除了向外介绍中国文学文化及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之外,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人文社科学术理论著述几乎是空白。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中国近代以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落后于西方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一度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有某些共同之处,这主要是中国走向世界晚于西方,对整个世界的了解也晚于西方,因此一没有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二没有机会进行充分地、跨国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从而不可能形成原创性的、有较大影响的人文社科理论学说。
    1978年以来我国虽然译介了西方大量人文社科著述,对西方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各个学派及当今最新发展都了如指掌,中国学者与西方及世界各国学者都有大量交流研讨,有些学者也努力进行一些学术理论创新,但是或者是尚未成功,或者是尚不为人所知及所重视。对整个中国学术界来说,目前人文社科理论创新的最大障碍主要在于马列学说的束缚,即大多数学者仍把马列学说整体当作绝对真理,认为至多只是局部有缺陷、只需进行局部修正和发展,因而人文社科研究仍主要以马列学说为指导,大多数学者非但没有进行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意识,反倒对大胆尝试进行理论创新的学者及其成果不屑一顾,国家社科基金也基本上不资助理论创新、尤其是哲学理论创新。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社科研究依然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在西方学术界,马列学说只是众多学术理论中的一个流派,而且是处于边缘地位的流派。从人类整个学术发展史来看,马列学说有其完全正确的一面,但也存在许多明显缺陷乃至于错误,这是它在西方学术界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当然,至今还没有一种全面正确、为全世界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人文社科理论学说出现,各种学说都有其缺陷和不足。但各种学说同时并存能促使人们去进一步思考、比较、创新,而如果只知一种学说则不可能进行广泛思考和比较,更谈不上进行创新。即只有破除对马列学说的片面迷信、区分开其正确与有缺陷的方面,才能进行真正的理论创新。
    一百多年的拿来主义传统(包括全盘拿来马列学说)使得中国学者、中国学术界普遍很不自信,仿佛只有西方的月亮是圆的,中国人自己要想创造出超越于西方、能被西方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人文社科理论几乎是痴人说梦。许多学者愈是深入研读某位西方学者或某个学术流派的著述,便愈是深信那个学者或学派完全正确。这和只知马列学说就只认定马列学说完全正确走的是同一条路,或者说是同一条死胡同。由于迄今人们思想仍不够解放,思路也仍然不够开阔,便容易陷入一些不那么重要或不那么准确的学术问题当中,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得不出明确的结果,没有什么收获和进展。炒得很热的问题不一定是真正有价值或有很大价值的问题。学术研究不应当跟风走,而应当甘坐冷板凳,深入钻研几十年。
    人文社科研究的关键和灵魂是理论研究。这并不是要脱离实际,而是要努力从更高、更深、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去把握和概括尽可能广泛的实际以及找到各种似乎毫不相干的实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各种实际事物进行细致地调查研究固然也十分重要,但是其角度与理论研究很不同。如果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但是缺少把握和理论概括能力,那么也不可能得出比较深刻、全面、价值比较大的成果。
   人文社科研究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充分的学术研究自由和学术民主。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今日中国学术研究的宽松氛围是前所未有的,为学术理论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哲学研究是人文社科研究的龙头,哲学理论创新的人文社科理论创新的关键所在。笔者积30年反复思考研究写就的《超越西方思想——哲学研究核心领域新探》(增订版2008年)是对哲学理论创新的一个大胆尝试,同时也对人文社科理论创新做了某些初步尝试。笔者相信,真金不怕火炼,时间是最好的裁判。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及学术界宽松活跃氛围下,中国学者的人文社科理论创新一定会取得成功,中国的人文社科理论研究一定能真正赶上并超过西方。

           (2009-9-2)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22 12:35:04
有道理,顶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2:46:21
一则推介短文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9:49:38
小白鼠 发表于 2009-10-22 12:46
一则推介短文吧
是这样,推荐一些值得一看的帖子给网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20:06: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20:40:43
这个是中国的氛围限制的,因为在中国,一个新的思想刚产生,就可能被抹杀,我们周围的人喜欢用现成的东西解释一切,而我们的学术完全被教条控制,自由新鲜的思想往往在萌芽阶段(这个阶段可能不成熟)就被抑制了,我们缺乏一种激励人们思考的氛围,这些我将在理论的后面有专门的论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