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4068 159
2009-10-22
浙大海龟博士坠楼的消息的确让人感到十分痛心!现行中国学术制度、学术潜规则、学术压制、学术论资排辈等等“怪现状”对人才的扼杀,让人悲哀,也让人无奈!
       但在人们为博士的选择惋惜的同时,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博士心理素质太差,2000元的月薪,他完全可以辞职干其他事情”。
      当然,他可以选择远离学术圈,他可以回家看孩子,他可以考公务员、他可以去杭州地铁工地当民工,说不定利用他在岩土方面的专业知识,可以避免地铁工地的塌方……
       但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告诉我们,资产的专用性越强,路径依赖越严重。人在选择事业时也是如此。初中毕业走向社会,今天从事电子行业、明天从事机械行业、后天从事房地产行业……虽然大多从事的是出卖血汗的体力劳动,但他们在职业选择时的面反而很宽。博士属于极强的“专用性资产”,其路径依赖很强。除了高校、研究院所之外,可选择的余地其实不是很大。这也是古语“男怕入错行”的原因。
       博士的收入之所以低,也和资产专用性有很大关系。正式因为自己的高专用性造成的低转换可能,博士在与校方的薪酬谈判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校方很清楚,即使给你2000,你也得来,否则你将很难找到用武之地。正是缺乏谈判能力,导致涂博士在浙大只提供教职而不给职称的情况下也愿意接受。
      涂博士在清华是优秀学生,在美国学术界是优秀研究人员。他可以在美国学术界活7年,但却无法在中国学术界活3个月。这也实属正常,鱼可以在水里活一生,也不能在陆地上活几分钟。毕竟涂博士是“海归”,不是属于两栖动物的“乌龟”!
     扼杀涂博士的并不是一次的校方承诺的不兑现,而是改变了涂博士对中国职称晋升制度的“理性预期”。涂博士预期到以后还会面临一次次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他只能选择逃离学术界。但他通过和国外制度、文化的亲身对比,也预期到即使去其他行业,也大抵是同样的情形,所以他逃离的更干净,选择去天堂。从这个意义上讲,涂博士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涂博士只是一个牺牲品,其实,我们还有几十万的活着的博士和青年教师,但其实他们也被学术制度逼死了。他们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和前途,但还在坚强而努力地呼吸着。
      学者的天职是创新,涂博士宁死不辱使命。他的死使得浙大发现了人类的一种新型疾病,这种疾病可以让人坠楼。涂博士将这一创新结果用单独作者的身份发表在浙大的讣告栏里,告诉人们这种新型疾病的机理。但涂博士忘了给这种疾病命名。
      各位朋友,你们说涂博士用生命作为代价发现的这一疾病应该叫什么名字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22 16:50:13
因病坠楼,太神奇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可以让人坠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7:13:16
浙大啊,该说你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7:23:45
活着是最难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7:25:16
如果生不如死,就死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2 18:01:42
他这种病叫不敢面对生活压力。全国拿着可怜的工资的青年教师多了去了,如果不能达到预期就要自杀,估计大家都死光光了。坦率地说,楼主的分析我很不赞同:
1、路径依赖问题。博士毕业一定要从事相关工作,这个观点没错。但是从事相关工作不等于一定要进高校或研究所。对于一些基础研究性质学科的博士的确只有这条路可走,但工科博士则显然不属于此行列。如果说他毕业了还没有能力在企业等单位谋职,这种人发再多的论文业谈不上优秀。
2、生活中不如意十有八九,是不是一个不兑现承诺就要自杀?这种行为是对其父母妻儿的极度不负责任。
3、海龟就等于良币?那么与之相对的其它的所有教师,无论新老就都成劣币了?
4、青年教师的辛苦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但这肯定不能构成自杀的理由。而且,如果深入的调查一下,青年教师生活真的那么辛苦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