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机会旁听了一个规格相对较高的学术会议(希望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有关做presentation的一些体会在相关贴子上已有论述。在此谈下自己对一些点评的感悟(通常,会议的流程是,一位Presentor向听众解说自己的论文,后面再由一位这一领域的读者做出点评,进而引起更进一步的讨论)。
像一些书评一样,点评的主要任务,一方面在于让听众更好地理解被present的论文,另一方面,评者可以提出自己对文章的comment及criticism.
仔细听点评,也是另一种收获,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延伸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问问题。
我把点评者归为三类:
第一类为针对关键细节者。这样的点评者深入到了文章的细节,甚至是技术细节(由于他们通常可以收到present原文,可以细酌),感受较深的是一位计量老师在点评一篇论文时,对数据、方法均提出了修改意见,方法恰到好处,且相对于原文的方法,显得华丽不少。
第二类是通俗诠释。这主是针对一些纯技术性的论文,他会给出某种方法的背景,不足,最新进展,说清楚作者的工作整个方法发展脉络中的哪一块所做的努力,当然,遇到技术性疑问也用纯技术进行讨论。但尽量使用较为通俗的语言,强调intuition.毕竟,一篇文章只容许1个小时。
第三类则是进一步地“抽象化”。这取决于点评者的个人爱好。可能有些点评者做的是相对于经济学理论中更纯的理论,接近于数学或是哲学,他们的点评往往较原文达到了“更为稀薄的抽象”,他们关于把问题generalization.给人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
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互补。
在很短的时间内能把自己并不简单的文章讲清楚,并非易事,而我已经确认了不少的发言者并不具备这种能力,这使得他们的思想并不能为大家所更深地理解,这时,有一位胜任的点评者来带动讨论,并更好地理解原文,岂不乐哉。
学会present,学会comment,是学术交流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