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6416 0
2017-08-12
(接续“之三”)
    现在共享单车遍地都是,但普通人知晓单车生产流程的并不多。在高度分工之前也有覆盖多工艺环节的大而全企业。比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自行车尚属民用品三大件之一。农民分田到户,原来的大型农机具一下子丧失了市场,某特大型国有农机企业为了解决市场萎缩和职工子女就业问题,选定自行车为产品建立了一个专业分厂。它竟然是从炼钢开始,扎制、分条、制管、焊接、涂装电镀,直至装配包装全流程制作自行车的架叉圈把曲柄等几乎全部钢制件,连标准件也由总厂下属的标准件厂配套。尽管如此,炼钢也是从钢坯开始而不是像钢厂那样从铁矿石开始,内外轮胎脚踏前后车灯车座等橡胶制品件也依然要外购,生产当中用到的化工辅料和包装辅料当然也要外购。
    而后来,这种大而全的自行车厂土崩瓦解,自行车行业变成了专业协作构架。大家现在所说的单车厂,绝大多数都只是个装配厂,单车的零部件都是由专业的零件厂制造的,装配厂只是把各个零部件买回来组装起来。而单车的各种零部件的制造厂也是分工的,有人造车架有人做轮圈,有人做塑料件,有人做车锁车灯,而每一个部件又是从上游的专业零件厂买回来的,而零件厂也通常不是从基础原料开始制造的,如车架厂一般不会去制造钢管,而钢管厂是买分好条宽的钢带回来卷焊制管,而钢带厂又是买回来扎好的卷板。每一个工序都可以从全流程当中分离出来单独变成一个企业。
    物质不灭,如果可以追踪产品上每一个原子,从它尚未被人类“玷污”而可以称为“自然状态”的那时算作制造历程的开始。而开始点又不是一个,金属要从采矿开始;天然橡胶可能要从橡胶树割胶开始;包装纸箱可能要从伐木开始;非金属零件要从石油钻探开始……这就是说,装配厂出来的产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只是制造这个产品真正需要的劳动时间的很小的一部分。假设把几个男女赤身裸体地送到一个只有原始森林的星球上,让他们造出一辆现代的自行车来再返回地球,恐怕这才能真正反映出这辆自行车包含的劳动量。
    现在的自行车还涉及到电子部件和互联网产品,但更不要说远比自行车复杂的其它工业产品了。车架钢管的铁原子所在的那块铁矿石是在几年前的某一天被投入到炼铁炉当中的,而铁矿石被从矿山开采又是之前的事情了,而开采铁矿的方法和炼铁的方法的创造就更早了并在不断地被改进着……可以毫无疑问地说,现代的任何一件工业产品的形成历程都是人类全部文明历史的堆积。

    不论是全流程自己单干,还是在一个所有者手下协作生产或从其它私有者手中购买零部件,都涉及到“要素的价值问题”,即前工序的零部件或半成品的价值向最终产品的传递。虽然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但作为价值实体的零部件的转移大家“眼见为实”,尽管土地、货币资本和劳动的价值转移完全靠“意念”。这种价值体现就是“要素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未让它摆脱脱胎于之中的要素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意味着产品价值要包含要素的价值。劳动力也是生产要素,所以产品价值应该包括其价值,尽管这种“凝结”式的包含完全是主观臆断的意念搬运。《资本论》当中有如何计量劳动力价值的详细说明,即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系劳动力持续存在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比如粮食。在此,马克思避开了劳动力被生产的过程和成长过程,比如父母的交配以及在劳动力成人之前的养育是不是劳动力的制造劳动的问题。那么粮食的价值又是从何而来?从农民的生产活动中来,理应包含农民自身的价值。农民自身价值再向上一代代溯源,每个劳动力的价值都是自其祖宗可以被称为“人(即劳动者)”那一刻开始转移传递的,这也就是说,现代的产品,每一个都是无数代人无数劳动的“凝结”。

    单就物质产品(劳动价值论也只能适用于此了)来说,物质不灭,人类的生产活动归根结底不过是对一堆原子的组合和分解而已。
    下面【】中文字来自十几年前www.jjxj.com.cn(已经关闭数年)上本人的一个帖子。
      【我们先去一个简单的化工厂看看那里的工人在干什么。工人们将化工原料从仓库的仓位上搬到小车上,在运到车间;又从车上搬下来,拆开包装(将包装绳“搬运”掉),倒入反应罐里;接下来的化学反应是自动进行的(没有工人进入反应釜参与化学反应);反应完成后,工人又开始新的一轮搬运:将成品搬运到包装袋里、将包装袋搬运到暂时的存放位置上、将其搬运到仓库、将其从车上搬运到仓库的仓位上。】
  【我们再去看看机械加工的工人的所谓劳动。工人将各种型材毛坯从原料存放地运到机床旁边,将其一件件的码放好,然后顺序地将其搬到机床上,用夹具夹好,然后加工过程消耗的是机械的力量而不是工人的力量。加工完成后,再从机床上搬运下来放到指定位置,检查合格后再搬运到仓库里去。】
  【农业劳动几乎都是自动的,靠天吃饭,农民或农业工人从事的就是搬运活动:将地里的土壤搬来搬去、将种子搬运到地里、将肥料搬运的田里并均匀地搬运到各个位置、将粮食搬运到家里……】
    即便是同意简单的劳动其实就是搬运,我们依然面临问题:
    第一,“产品”何时出生?是在装配线拧上最后一颗螺丝?还是经检查员确认合格?还是包装完成?或者入到成品库算是产品?送货制和提货制是否改变“产品”的出生时间?还是卖给消费者成交时才算产品?
    如果产品是最后一个螺丝拧上就为成品,则后续的包装入库出库运输就不是被凝结的劳动了;搬运劳动时间是如何决定的?如果仓库就是采购商设立的,就在商场的后边,那么,从流水线下来到工厂仓库和从工厂仓库到商场仓库或者直接从流水线到商场仓库,这中间工人的行为有什么价值论上的区别吗?
    凝结的时间点也就是产品的生辰八字,这个时间点极其重要。按照马的理论,如果价值是“凝结的劳动量”,凝结意味着不再变化,意味着之后的商业活动等就不再是创造价值的活劳动。但我们已经看到,产品的生平不过是被搬来搬去的历史,商业运输人员和生产线上工人的动作没有区别。若商品活动不创造价值,意味着商业工人不能像产业工人那样索要剩余价值,他们只能索要薪酬。现在全球的制造业都表示用工荒,为何人们择业时要躲着有理由参与剩余价值瓜分的制造业呢?
    第二,即便是简单的“搬运”,我们也不敢细思量。搬运过程是从双手接触物体开始到脱离物体结束吗?还是之前和期间的准备工作也在之内?包不包括流水线自行运行的时间?比如,吊具的准备、运输工具的准备等等。如果说准备的时间也是劳动时间,那么什么又是“准备”?吊具车辆劳保用品的制造活动或者说是采购是不是也应该是“准备”?比如要把一方土从一个地点搬运到另一个地点,是不是要砍些藤条编个筐?还有挖土用双手还是制作一个挖土的工具呢?这些准备工作是不是也要按简单劳动看待?
    假如劳动工具是老板准备的,工人只是带着一双会简单劳动的手来了,那么老板为何要准备这些生产工具?老板能不能以提供工具为借口要求瓜分被马克思认为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瓜分比例怎么确定?要不要写明在用工合同当中?
    等待时间算劳动时间吗?比如把化工原料投入反应釜中,需要等候一段时间等反应结束后再把反应产物倒出来。比如把毛坯装夹于机床上以后机床自行切削加工,这段时间需要等待;比如,牧童把牛羊带到草场,要等到牛羊吃饱;比如农民春播一粒子要等到秋天才能收万颗粮。
    化学反应是物质间自行完成的,不是工人用手把原子分子分开或者组合起来的;切削是机器完成的不是工人用手扒下来的;牛羊是自己在吃草喝水,不是牧童把水草放进牛羊口中的;庄稼是自己从土壤空气当中汲取营养而自行生长的,它们生长的时候农民可能在家里睡大觉。
    渔业。某渔民焚香祭祀之后离岸出海,花一定时间赶赴渔场,满载后再返回上岸。通常他会想,这一趟N天捕到M斤鱼,每斤鱼花费了24N/M人时的劳动。这种想法当中前提是,第一,单人出海。如果是多人出海就还会乘以人数;第二,往返途中的时间也计算在内了;第三,岸上家人的晒网织网准备食物的时间和卸船后的处理过程没有考虑;第四,撒网等候的时间也算在内了。
    畜牧业的放养与圈养。如果牲畜是圈养,养主就得去割草打水分发草料。如果是放羊,牛羊自己去吃草喝水,显然人付出的劳动是不同的,圈养时人更辛苦,放养时牧童还可以悠闲地骑在牛背上吹笛自娱。即便是牧童吹笛也算是放牧劳动,但圈养的畜产品在人们眼中现在并没有放羊的价值高,这种价值显然不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采集劳动。“取水”是经常被经济学人引用的劳动案例,最著名的当属亚当斯密的“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了。其实取水和食物采集以及采矿活动,都可以算是此类性质问题,即“产品”是天生的而非人造的,而人的劳动仅仅是把它们搬运回家而已。取水的时间包不包括走到水源地的时间和返回到卖水点的时间?包不包括准备容器和绳索或水泵的时间?还是只从容器接触水桶到灌满水桶的时间?水是自行流进水桶的,算是取水人的劳动吗?

    不罗嗦了,全文到此为止吧。总之,说出按劳动时间计量价值量容易,似乎人人都懂,但真的让他去认真地算一下产品里的劳动量,却发现没有人算得清楚。而如果连劳动时间都算不清,以此为基石的劳动价值论又从何谈起?欢迎精通时间计量的专业人员前来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