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045 3
2017-08-15

3891.对偶星球的形成有一个从面到点的过程

2017.8.15

系统内的星球是对偶形成的,遵循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

当主星内部新的对偶层次开始分裂的时候,太空中的一定范围就有对偶相反电荷和相反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这种对偶聚集有一个从面到点的过程,中间形态是环和带。

太阳系有两个小行星带,一个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一个位于海王星以远,说明太阳内部层次的分裂不仅有核心分裂,还有层间分裂,层间分裂通常发生在较厚层次内部。

木星的太阳对偶层次一定较厚,所以木星非常庞大。太阳系最外的小行星带范围广阔,对偶太阳内部新的对偶层次来自太阳的表层分裂,而太阳的表层对偶银核的某一对偶层次的一部分,是太阳的初始层次,厚度可想而知。

从小行星带的状况,可以大体判断对偶层次的发育状况:弥散形态的小行星带,对偶层次刚刚发育;已经成条、成环状态的小行星带,对偶层次已经比较成型了;小行星带已经聚集成点,成为星球,说明对偶层次已经完全成熟。

既然是相反偏电荷和相反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就会有对偶磁场的形成和正负电荷的交流,只不过规模有限,未必产生能量释放,或有微量能量释放。只有正负电荷的交流使新星融合为一体,新星才最终形成。

新星的融合过程如果缓慢进行对环境的影响不会很大,如果爆发式进行就会有强辐射发生,类似超新星爆发,对星系文明是一次毁灭。

太阳系的类木行星都有光环和小行星带,发育程度和主要卫星的数目相对统一,说明它们可能与太阳同期形成;太阳系的类地行星与地球类似,可能对偶太阳的核心分裂形成。火星体积较小,是否对偶木星对偶层次的层间分裂形成,也未可知。

我的这套星系形成理论来自原子结构的分析:主星是原子,卫星是核外电子,来自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如此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8-17 02:57: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31 20:28:09
你“王镇东”到底是“科学家”还是“文化学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31 23:49:27
自由撰稿人,学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