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171 1
2009-10-26
最近在读一本专著,是一大牛的作品。它在第一章给出了一个基本模型,可以看出,这个基准模型的兼容性很强,是一个很好的框架(此时,回想起有位我想欣赏的老师,他的讲课方式有点特别,他一般只讲大家通常使用的基本框架,当然,这样的框架通常出自大牛之手,具有开创性,如laffontlucasramsey等)。书中把这个基本模型讲得很清晰。然后,书后几章是对这个基本框架的充实,如引入其它的关键变量,同时引入一系列的假设前提,以便于技术分析,同时顾及它的经济学意义,甚至是经济常识,以使不与intuition相悖。当然,它分析的技术成分也在递增。但可以看出,后序几章的分析的步骤与套路基本与基本模型平行,但揭示的内容更为具体。由此,可以看出,基准模型所把握的是generalized case,正如Marx所说的,是“最稀薄的抽象”,而后面的扩展,是从抽象走向具体。

这使我回想起了《资本论》中的逻辑,商品模型的透彻分析,为后来的剩余价值,以及最终的经济危机的揭示提供了最基本的元素。因而,Marx在基本模型中嵌入一些新的因素,可以得到更为充实的结论,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加入一些新的假设,来完成更为丰富、具体的分析,可以称之为合理的抽象。

因而,个人认为,在阅读一本书时,或者在阅读一个系统逻辑时,把握住基本模型,显得尤为重要。而后续的更为丰满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否与现实、与intuition相符,是检验基本模型是否合理的一个试金石。

而作为一个专题最为具体(注意,为抽象的具体)的层次的讨论,这时可能会给出一些政策建议时,应该注意这时加总的假设条件,考虑到此刻的假设如此丰富,其面对具有操作性的现实,提出的建议,态度应该是谦逊的。

而学术论著,其假设的合理性,逻辑是否严密,是经济学爱好者应该主要关注的。

小小体会。希望点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26 10:34:37
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