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消费者选择理论是,给定消费者从购买的商品消费中获得效用,同时假定消费者受给定收入和市场价格的约束,在这些条件下,消费者求得相应的规划解(在给定约束下求最大效用),得到需求函数,由此得到的唯一重要行为定律是:任一产品相对价格的补偿性变化与该产品需求量变化呈反向。需求函数中的自变量是收入和价格,与实际收入和价格无关的需求变动,通常被归因于偏好的变化。
经济学家也试图修改消费者选择理论,从而扩展其适用范围,但所有修正均不涉及上述的基本分析框架。所以,传统消费者选择理论的缺陷是,首先,它既不能说明偏好如何形成,也不能预期偏好的影响,但它却基于偏好上的差异却解释消费者的“行为”。其次,传统理论由于暗含效用来自市场上的产品或服务,所以,理论应用只能限于市场领域。而有关消费者的非市场时间配置方面涉及的稀缺资源决策不在考虑之列,这意味着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分析是不周延的。最后,专注于市场领域和货币因素的分析,也抑制了该理论对其他学科学者的吸引力,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等通常要考虑与非货币因素相关的行为,而传统消费者选择理论对此无话可说。
新消费者选择理论借用厂商分析中的概念和分析技巧,构建一个家庭生产函数。假定家庭就像一个生产单位,利用市场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和家庭成员的非工作时间资源,“生产”出满足家庭效用的商品。可见,与传统家庭效用函数不同,家庭生产函数中,从市场上购买的物品不是直接产生效用,而是生产直接产生效用的“商品”的手段,所以,家庭对这些市场物品向量的需求也是引致需求,就像企业购买的生产要素是引致需求一样。家庭生产函数的重要贡献就是,首先,将家庭的消费时间(非工作时间)纳入总收入之中,将消费时间纳入家庭生产函数之中,从而作为家庭效用最大化选择所考虑的内容;其次,将消费时间纳入考虑之中,就可以对消费者选择行为变化完全依据可观测的变量给出解释,而不需要时常借助不可观测的偏好变化来解释。这样就使得消费者行为理论与生产者行为理论具有了完全一致的逻辑结构。基本上,所有中高级教科书都是强调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然后将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很多内容参照消费理论来解释,贝克尔反其道而行之,将生产者行为理论引入消费者行为理论,使得学习者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理论更加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