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1472 1
2009-10-26
进来看了一本名为《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的小册子,其中刊登了台湾蔡礼旭老师关于“如何落实德行教育”的演讲稿,读后颇有感触。
蔡老师从中国传统儒学经典中寻找教育儿童的良方,强调身教重于言教,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突出对孝道的遵从和维护。整篇演讲密切联系生活,叙述通俗流畅,听其娓娓道来,如沐春风。
作为儿女,我对蔡老师谈及的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同身受。事实上,没有哪一位父母敢于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掉以轻心,他们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琴棋书画、获得各种证书,其目的无非一个:为孩子铺就一条人生的康庄大道。天下父母心,可歌可泣!
之所以如此,家长们有一个共同的体认,即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施行,家庭教育的风险被无限放大,每一个家庭都意识到这是一个输不起的时代。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子女的失败就意味着整个家庭在教育上百分之百的失败。同时,通过竞争性考试获得升学和谋职的机会,依然是人们进行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为此,家长们才会要求孩子抛除杂念,专心学业,一切以知识学习和应试为目标,至于待人接物等基本的为人之道的培育则备受忽视。
这就出现了蔡老师提及的究竟什么是教育的问题,根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教”和“育”在古文中有不同的含义,“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前者强调家长或教师要身体力行,只有自己先做到,才能用身教言教去影响人,甚至达到不言而教的效果;后者更是强调教书育人的首要目的在于使孩子做一个善人,即“成人”,而非仅仅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对“成人”的关注,对德行的强调,可说是我国传统儒学教育的精髓。可惜,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工具理性逐渐主导了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即使是应该高扬价值旗帜的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我们过于关注孩子短期的考试成绩,忘记了孩子赖以安身立命的品格修炼;过于强调各种集成知识的灌输,忘记了孩子生存智慧的涵养;过于突出比赛等竞争手段的利用,忘记了让孩子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做人的快乐……
那么,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呢?回归传统,回到人本身,可能是蔡老师想对我们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26 12:23:50
只能说不合时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