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商品交换一般指的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拥有商品方一般称为供给方或卖方,拥有货币方一般称为需求方或买方。
供给方或卖方与需求方或买方成交是以价格为计量尺度的。
供给方或卖方考虑的问题是在某价格卖多少数量能卖多少钱:m=PQ
需求方或买方考虑的问题是在某价格一定的钱能买多少数量:Q=m/P
m金额,P价格,Q数量。
交换双方就价格数量达成共识后,即可成交。
成交后,下式成立:
m=PQ
m成交金额,P成交价格,Q成交数量。
显然有:
成交金额=卖出金额=供给金额=购买金额=需求金额
成交价格=卖出价格=供给价格=购买价格=需求价格
成交数量=卖出数量=供给数量=购买数量=需求数量
m=PQ是商品与货币交换的一般原理,简称商品交换公理。
以上商品成交指的是单一商品一对交换方的成交情况。
在市场上某单一商品可能有很多对交换双方,很多次成交。
有以下公式存在:Σm=ΣPQ
西方经济学认为理论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需求量是负相关关系:价格高需求量少价格低需求量高。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u=(ΔQ/Q)/(ΔP/P)<0
这就是需求定理,与需求定理对应的曲线是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右斜向下的曲线。
需求曲线可以认为是在一定条件下,不同价格对应不同的需求量的可能性的集合。
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价格需求方或买方只能购买数量一定的商品。这样等于说,在一定价格供给方或卖方只能卖出与购买数量相同的商品。假设需求曲线表示的是一个轨道的话,供给或出卖只能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再直接点说,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供给轨迹是需求曲线的一部分。西方经济学中的销售意义的右斜向上供给曲线不存在,那是一个臆想曲线。
假如我们研究的市场范围足够小交易人数足够少生产全部销售,在一定短时间内大致可以视为这个市场其他条件不变(但供给量可以变化,如果供给量不变化,价格也无法变化)。这样可以对需求曲线的存在进行实证。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情况都在不断的变化,有时难免会发现有斜向上的价格数量曲线,这不是需求曲线只是一种实际的成交价格数量曲线。出现这种曲线的原因是需求在不断地增加导致供给量随之增加。
这种情况用m=PQ很容易解释,由于需求m的增加使价格P和数量Q均增加(这只是需求m增加,价格P与数量Q多种变化可能性的一种)。出现这种情况不能说需求定理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情况与需求定理的前提条件不符。
需求定理在研究微观经济学中微小变化的情况可以应用,变化很多就很难应用。将需求定理引入变化不断的宏观经济学研究,不是很合适,容易出现问题。
笔者认为费雪方程式是研究宏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
费雪方程式为:
MV=PQ
或:
ΣMV=Σ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