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789 2
2009-10-26

经济学方法论

——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学科视角

程恩富、胡乐明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当前,大量西方经济学理论被介绍给国内,经济学从以前单纯的“苏联范式”全面向“欧美范式”转换,引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新的危机,对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实践也形成了重大影响。为此,重建符合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就成了当前经济学理论界一个紧迫的任务。而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站在超越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高度来分析问题。
本书就是为此目的,突破传统研究的某些方法局限,广泛借鉴和采用相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可用知识,而为构建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方法论奠定基础,它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为此,本书的主要分析了三个紧密相关的方面:一是深入挖掘了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二是批判性地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三是吸收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知识。根据此框架,全书分为三大篇。
上篇是重新审视和整述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马克思经济学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有助于科学掌握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实践。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是一个科学体系。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是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它贯穿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各个方面。作为分析方法和论述方法的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包括具体与抽象统一的方法、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统一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统一的方法等等。马克思经济学包含丰富的规范分析方法,如制度分析方法、人的本质分析以及公平与效率分析。马克思不仅是制度分析的先驱,同时也是实证分析的典范,如数量分析、统计分析方法、案例分析等等。马克思经济学没有明确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分,但包含丰富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思想。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分工演进分析和经济场理论等,都是后人对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所进行的诠释,是对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深入研究的新进展。
与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相比,马克思经济学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因此,在重建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时,就需要首先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的方法论,挖掘蕴涵其中的丰富多彩的思想,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中篇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批评性借鉴。尽管重建中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渊源,但是也不能盲目排斥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西方经济学长期发展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分析,而是应该积极吸取古今中外一切经济学说的合理成分。但是,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切忌“食洋不化”。而伴随着我们的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学理论界的重大和主要失误正在于此:从以前的单纯的“苏联范式”全面向“欧美范式”转换,引起了理论界新的危机,对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实践也造成了重大的混乱。有鉴于此,本篇主要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
当然,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对西方经济学进行全面的分析,而只能有所选择。为了分析和批判的有效,我们从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理性主义假设——着手。这是因为,理性问题虽然是20世纪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重大主题之一;但当20世纪的思想家们正从各个领域展开对传统理性主义深入批判的时候,主流经济学家们似乎还在固守传统理性主义的阵地。
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哲学底蕴的“理性主义”,其演变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问世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莱昂内尔·罗宾斯的《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止;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历经半个世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学理性主义进入了它的第三个或许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尽管有着不同的理论表现,但是某些共同的“信念”却构成了经济学理性主义不变的“硬核”。它们是:(1)确定性的、轨道世界的经济社会观;(2)理性经济人;(3)个体主义。
作为经济学理性主义的“硬核”,上述三者是紧密联系的。如同哲学思想领域的理性主义一样,经济学理性主义也设定了经济世界和人的理性本质。一直以来,主流经济学家们坚信,经济世界是理性的,其“自然秩序”是,经济社会的一切事物均处在严格的逻辑秩序中,而且按精确的数学规律合乎逻辑和理性地运动,其运动的轨迹是有序的、稳定的、确定的。同样,这个世界里的活动主体也是理性的,他们严格按照“理性原则”进行选择和行动,他们总是为着自身的目的和利益而行动,而且能够以最合乎目的的方式行动。这样,从原子式的理性个体——经济人出发,借助各种辅助性理性工具,经济学家便能够在经济行为人行动的一般原则的基础上推演出种种更为具体的理性行为模型;在这些较为具体的模型的基础上,经济学家就能较便利地解释或预测理性个体在特定情景下可能采取的具体行动,同时演绎出这些行动的社会总和所导致的一般社会状态和整体图景。因而,以理性方法建立起来的主流经济学就是“事物必然是”或“应当是”的知识,从而就是“科学的”。
然而,这种纯粹的理性主义的分析缺乏现实的基础,在理性主义作为主导性思维方式统摄经济学领域的漫长过程中,非理性主义也在不断地向它发起冲击和挑战。20世纪中期以来,系统观思维方式和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兴起,又极大地“激活”了经济学中某些由来已久的非理性主义“基因”,从而为经济学的“理性”重建提供了契机。我们认为,走向新理性的经济学,必须摒弃传统理性主义封闭的局部性思维,确立开放的整体性思维;将“人”拉回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结合社会、文化、历史、制度、心理等因素来“重新理解人”;必须对“理性”本身持一种辨证的态度,确立一种辨证的理性思维方式。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26 13:59:05
贵了些,希望能降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