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支出角度来看,整个社会的货币收入中必然有一部分会用于消费,也就是说用来购买消费资料。消费支出与这个总收入的比例就是消费率。在扣除消费之后,社会总收入中的剩余部分就是储蓄。
大哥对于概念,一定要先定义,先明确定义,先把涵义稳定下来,牢牢记住,在文章的从头到尾保持一贯。
在这里,所谓支出,就是货币的支出。支出=货币支出。
如果某人拿出一块黄金,换取轿车用于消费,而这块黄金值钱一百万元,在这里,不叫支出一百万元。
如果某老板,拿一堆木材全部用于了生产家具,而这些木材值钱一亿元,在这里,这不叫支出一亿元。
从支出角度来看,全社会的支出有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消费支出,就是日常消费,奢侈品消费,等等消费。
投资支出,就是用于赚钱,先花钱投入,搞生产经营,搞倒买倒卖,去赚钱。
其中,
ZF动用税款等等,也会搞消费支出(例如购买笔墨纸张,搞公园绿化等等),和收费、赚钱项目上的投资支出。
国家有对外的进出口支出,等等。
总之,全社会的任何支出,要么是用于了消费,要么是用于了投资。
总之,全社会的货币支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那么全社会的所有货币支出,必定等于全社会的所有货币收入,这是恒等式。
有买就有卖,收支必相等。
买主花钱1元,卖家收钱1元。
那么任何卖家,他取得货币收入之后,他不一定把这些钱全部花光。
确切来说,任一卖家他的当期货币收入,不一定等于他的当期货币支出。
例如,张三卖油条,他今年的销售收入是36万元,那么他今年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也是36万元吗?
完全不一定。可能小于36万元,可能等于36万元,可能大于36万元(譬如贷款了,动用往年积蓄了,等等)。
那么,假若小于36万元,就说明他的今年货币收入,是转入积蓄了,全部或部分转入积蓄了,放起来了,当年没花光。
以上是针对任一卖家来说的。
但是,
针对全社会来说,永远是恒等式:总货币支出=总货币收入。
那么,为什么任一卖家都可能有积蓄,有存款,有余款,不是全部花光货币收入,但永远有上述恒等式呢?
这就说明,全社会来看,必定有一部分人,他们是贷款花费了,是动用往年积蓄来花费了,等等等。
以上暂且说到这里。
那么大哥上述论述,有一个缺点错误:“
在扣除消费之后,社会总收入中的剩余部分就是储蓄”。
当年全体卖家的总收入当中,扣除当年消费支出之后,一是有当年投资支出,二是有当年积蓄存款。
大哥你把投资支出,给忽略掉了。
例如卖油条的张三,
他今天获得销售收入之后,当天就拿出全部或者部分,去购买油料和面粉了,这就叫投资支出。
他今天获得销售收入之后,当天也可能拿出全部或者部分,去购买水果蔬菜了,这是消费支出。
他今天获得销售收入之后,当天也可能拿出全部或者部分,存入银行了,还是长期的定期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