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总论
2008年,中国银行业努力克服经济增速放缓、宏观调控转向、资本市场低迷和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继续深化改革,积极推动战略转型,着力拓展收入来源,经营状况继续改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银行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
1、商业银行在融资活动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一方面,银行贷款仍然是我国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融资方式。在从紧政策下,尽管贷款增速比2007年有所下降,但前三季度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依然高达85.8%,与2007年同期基本持平。这一是因为尽管增速下降,但新增贷款规模并不小,前三个季度累计新增贷款比2007年同期还多增1000亿元;二是虽然企业债券融资占比上升,但国债和股票融资占比下降。
另一方面,银行业总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的比重达90%以上,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业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这主要是因为尽管贷款投放受到控制,但在存款增速较快、银行大力拓展其它资产业务的情况下,上半年银行业总资产增速仍高达19%[1] 。
图1-1 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变化情况
注:这里的社会融资结构指非金融部门的融资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各期
2、资产规模继续扩大,市场格局有所变化
2008年,银行业总资产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08年6月末,各类银行总资产达57.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其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总资产同比增长14%,持续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资产同比增速为30%)。受此影响,国有控股银行市场份额(以资产总额计算)继续小幅下降,从2007年末的56.6%下降到2008年6月末的55.7%,而同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则从14.6%小幅上升到14.8%。
2008年,外资银行继续保持其高速扩张势头。截至6月末,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1.3万亿元,同比增长35%,占各类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为2.33%,与2007年末基本持平。但外资银行的扩张速度似乎正逐步放缓,二季度末外资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比一季度末下降了18个百分点,且二季度还出现了环比负增长。这一方面反映了外资银行正逐步由规模扩张转向更加重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可能也反映了外资银行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而放慢了在境内的扩张步伐。
图1-2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交行研究部
3、贷款增速平稳,存款增加较快
由于受到贷款规模控制,加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2008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平稳回落。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48%,比2007年末回落了1.62个百分点;前9个月平均同比增长14.92%,比2007年12个月平均同比增速降低1.79个百分点。尽管2008年9月份以来,货币政策加快放松,央行多次下调利率和准备金率,信贷规模控制也完全取消,但商业银行出于年度利润目标基本完成和控制风险角度的考虑,信贷增速在四季度也没大幅反弹。受股市持续震荡走低、居民收入增长的双重影响,2008年存款增速明显加快。9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8.79%,比2007年末提高1.82个百分点;前9个月的平均同比增速为18.17%,比2007年全年的平均同比增速提高2.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银行存款呈现定期化、贷款呈现“公司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