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消费、投资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常用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概念。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方面来看,消费一般指国民收入中用于购买消费品的那部分,投资一般指国民收入中用于购买投资品的那部分。
从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果来看,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消耗掉了,一部分用于购买投资品储蓄起来了。国民收入用于购买投资品称为货物储蓄。
储蓄通常理解为货币储蓄,货币储蓄是怎么回事呢?
国民收入是用货币来计量的,货币一般由一国的中央银行之类的机构发行,人们一般将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称为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注入到经济体中后,在商业银行存贷款运行后又产生了广义货币。
假设中央银行有基础货币发行业务,除存入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外没有其他存贷款业务和资产负债业务;商业银行除存贷款业务没有其他资产负债业务原始资本为0。
则对商业银行来说,有:
存款-贷款=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上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流通中现金,则有:
流通中现金+存款-贷款=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流通中现金=基础货币
我们定义(流通中现金+存款)即广义货币M2为货币储蓄,定义基础货币B为净货币储蓄。
即:
货币储蓄=广义货币M2
净货币储蓄=基础货币B
实际生活中,前述假设并不存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均有其他资产负债业务。其业务的平衡关系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本文不做介绍。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前述平衡关系是基本平衡关系,实际生活中的平衡关系无非就是在等式两边又加了一些等式。
首先我们来探讨货物储蓄、消费、投资与GDP之间的关系。
一般教科书中是从两部门经济开始说起直到四部门经济,我们不再按此顺序,我们直接介绍四部门经济的平衡关系。
GDP=国产消费+国产投资
国产消费=居民国产消费+企业国产消费+ZF国产消费+外国国产消费
国产投资=居民国产投资+企业国产投资+ZF国产投资+外国国产投资
GDP=居民国产消费+企业国产消费+ZF国产消费+外国国产消费+居民国产投资+企业国产投资+ZF国产投资+外国国产投资
GDP=居民国产消费投资+企业国产消费投资+ZF国产消费投资+外国国产消费投资
GDP=国内总消费+国内总投资+外国国产消费+外国国产消费-进口消费-进口投资
GDP=国内总消费+国内总投资+净出口
我们简要说明一下几个等式:
GDP=国产消费+国产投资
此等式的意义是国内生产的GDP最终产品分为消费和投资两部分。
GDP=居民国产消费投资+企业国产消费投资+ZF国产消费投资+外国国产消费投资
此等式的意义是国内生产的GDP最终产品为居民、企业、ZF、外国的使用情况。
GDP=国内总消费+国内总投资+净出口
这个等式无法将左右式联合起来解释,只能单独解释右式:国内总消费表示国内已经消耗掉的货物或服务,国内总投资表示国内储蓄的货物,净出口表示货物或服务出口进口的出超。这三项不是GDP最终产品的使用情况。
人们一般将这个等式称为支出法GDP计算公式,并认为国内总消费、国内总投资、净出口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三驾马车之说不如两种拉动(消费和投资)、四个引擎(居民购买、企业购买、ZF购买、外国购买)的说法好。
货物储蓄实际就是投资,货物储蓄和投资是对同一东西的不同命名,他们当然完全相等。
货物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如下:
国产货物储蓄=国产投资
国产货物储蓄=居民国产货物储蓄+企业国产货物储蓄+ZF国产货物储蓄+外国国产货物储蓄
国产投资=居民国产投资+企业国产投资+ZF国产投资+外国国产投资
居民国产货物储蓄=居民国产投资
企业国产货物储蓄=企业国产投资
ZF国产货物储蓄=ZF国产投资
外国国产货物储蓄=外国国产投资
国内总货物储蓄=国内总投资
国内总货物储蓄=居民总货物储蓄+企业总货物储蓄+ZF总货物储蓄
国内总投资=居民总投资+企业总投资+ZF总投资
居民总货物储蓄=居民总投资
企业总货物储蓄=企业总投资
ZF总货物储蓄=ZF总投资
居民总货物储蓄=居民国产货物储蓄+居民进口货物储蓄
企业总货物储蓄=企业国产货物储蓄+企业进口货物储蓄
ZF总货物储蓄=ZF国产货物储蓄+ZF进口货物储蓄
居民总投资=居民国产投资+居民进口投资
企业总投资=企业国产投资+企业进口投资
ZF总投资=ZF国产投资+ZF进口投资
就最终产品使用而言,只有货物储蓄没有货币储蓄。货物储蓄就是没有被即时消耗掉的货物,一般是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的产品(注:该产品命名为货物),具体而言可以是住房、厂房、设备等。
其次我们来探讨货币储蓄、消费、投资与GDP之间的关系。
前面说过,中央银行进行货币发行,而其发行的基础货币就是净货币储蓄。基础货币在居民(非居民)、企业、ZF之间或通过现金或通过银行(体现为存贷款和相互转账)流通周转,最后流入不同的居民、企业、ZF个体手中。流通中现金无法具体到某个体,但银行存款或贷款可以具体到某个体。
所有的个体存款(在商业银行中)和流通中现金之和即为广义货币M2。
即:
广义货币M2=居民(非居民)货币储蓄+企业货币储蓄+ZF货币储蓄
广义货币M2=流通中现金+居民(非居民)存款储蓄+企业存款储蓄+ZF存款储蓄
居民(非居民)净货币储蓄、企业净货币储蓄、ZF净货币储蓄之和即为总净货币储蓄。
即:
总货币净储蓄=居民(非居民)净货币储蓄、企业净货币储蓄、ZF净货币储蓄
净货币储蓄和GDP的关系如下:
MV=PQ(费雪方程式)
M=B
BV=cT=cGDP/z
GDP=BVz/c
以上公式的字母意义为:
M流通中货币基数,可视为基础货币B;V货币流通速度,V=PQ/B;PQ交易总金额,P交易单价,Q交易数量;GDP国内生产总值;T总产出,c产销率,c=PQ/T;z增加值率,z=GDP/T。
以上式中:
GDP=BVz/c
是净货币储蓄B和GDP之间的关系。
考虑到M2=BK(K为货币乘数),也有:
GDP=M2Vz/Kc
或写为:M2/GDP=Kc/Vz
上两式可以看成是货币储蓄M2与GDP的关系。
我们重温一下几个有关的公式:
GDP=国产消费+国产投资
GDP=居民国产消费投资+企业国产消费投资+ZF国产消费投资+外国国产消费投资
GDP=BVz/c
M2/GDP=Kc/Vz
本文所介绍的只是储蓄、消费、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基本关系,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略。
本文没有说明货币储蓄率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本文认为对国民收入影响的主要是货币和货币的流动(关键因素是基础货币和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储蓄率的高低本身不是问题,货币流通速度才是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