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理论的积极意义表现为:
1.发展了传统货币理论。他们认为,传统货币理论都是为那些货币金融制度高度发达的经济设计的,若“不加批判地”将其运用于发展中国家则将是“非常有害的”。因而他们所提出的金融深化论摒弃了传统货币理论中那些不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成分,保留传统货币理论的分析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
2.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货币金融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但又被长期忽略的因素,即货币金融因素,从而将长期脱节的货币理论与发展理论连接了起来,推进了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金融深化理论则认为货币与资本是相互补充的,所以应该减少对金融的ZF干预,让市场机制在金融中充分地发挥作用,以实现货币供给带动经济增长的目标,这是对传统观点的成功挑战。
3.为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强调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有限性,主张放开利率鼓励储蓄,解除对金融压制,鼓励竞争,走向金融自由化。既增加资本供给,又扩大投资和提高投资效益,带动经济增长。
4.提出的经济自由化渐进计划。该顺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特别是,该计划强调任何自由化政策都必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而且自由化改革具有渐进性。ZF不能,也不该同时实行所有的市场化措施。在放松旧的管制的同时,新的管制必须跟上金融自由化的步伐。
金融深化理论的不足之处
1.金融深化论者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认为只要大刀阔斧地实行金融体制改革,便可改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制现象,但是,他们却没有强调宏观经济稳定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
2.金融深化论者过分地强调了自力更生,而轻视引进外资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深化的改革,即可从本国资本市场筹集到全部发展资金。事实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极低,即使提高利率,也难以吸收到足够的储蓄作为建设发展资金。
3.金融深化论者过分地强调取消ZF对金融体系的人为干预,并称金融深化就是金融自由化。尽管强调放弃ZF的直接干预和管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但是,这只是表明要由直接干预转向间接调控,而不是所谓的自由化。
4.金融深化论者没有充分展开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过程和阶段的研究。在他们的论述中,只要放开利率和汇率,资本的和外汇的短缺问题就能顺理成章地得到解决,但是,他们没有说,应该创造那些条件,然后才能放开利率和汇率。他们也没有说,利率和汇率应该哪个先放开,或者同时放开,这就难免给人留下“毕其功于一役”的印象,容易引起实践中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