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的期限结构包括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偏好理论。
在现实经济中,利率除受资本或货币供求影响外,还要受借贷期限和风险等因素的制约。依西方学者的观点,在决定各种金融资产利率的因素中,期限因素始终是最主要的,因此,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是利率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证券到期时的利息或收益与到期期间二者的关系。此关系可有四种不同情况:(a)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b)长短期利率一致;(c)短期利率低于长期利率;(d)长短期利率处于波动之中。期限结构理论所研究的主题正是长短期利率二者的关系以及二者变动所发生的影响等问题。在具体分析时,又分成三种理论: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偏好利率结构理论。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第一,预期理论。预期理论是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中最主要的理论,它认为任何证券的利率都同短期证券的预期利率有关。如果未来每年的短期利率一样,那么,现期长期利率就等于现期短期利率。收益线表现为一条水平线如果未来的短期利率预期要上升,那么,现期长期利率将大于现期短期利率,收益线表现为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如果未来的短期利率预期要下降,那么,现期长期利率将小于现期短期利率,收益线表现为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第二,市场分割理论。市场分割理论把市场分成长期和短期市场。从资金需求方来看,需要短期资金的投资者发行短期证券;需要长期资金的投资者,发行长期证券,并且这些长短期证券之间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因此短期证券市场与长期证券市场是彼此分割的。从资金供给方来看,不同性质资金来源使不同的金融机构限制在特定的期限内进行借贷,以致短期资金利率由短期资金市场决定,长期利率由长期资金市场决定。如果短期资金缺乏而长期资金较为充裕,短期利率将比长期利率高;如果长期资金缺乏而短期资金充裕,则长期利率大大高于短期利率。 第三,偏好利率结构理论。偏好理论认为预期理论忽视风险因素的避免是不完善的。因为不同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部分地与风险因素的避免有关,部分地与对未来利率的预期的趋势有关。因此,预期和风险的避免二者对利率结构都有重要影响,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完善利率结构理论。 根据偏好理论,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长期债券比短期债券的风险大,长期利率要比短期利率高,其理由为:其一,短期债券比长期债券的流动性大,而且对于利率变动的预测较为可能和接近,资产价值损失的风险较小,所以流动性报酬低;其二,以短期资金转期筹措长期资金,除短期资金转期续借成本较大以外,还有转期续借时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会使长期利率比短期利率高;其三,长期贷款往往要采用票据再贴现形式,也要一定的手续费用。不难看出,偏好利率结构理论,实质上是将投资者对资本价值不确定性风险的回避因素导入预期利率结构理论。 上述西方利率理论,强调了一些在利率决定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但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与局限性,还不能完全说明现实生活中利率的决定,特别是现实世界中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因此,要对利率的决定作出较为全面的说明,还必须结合现实,进一步考察影响利率变动的实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