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845 0
2017-09-14

3919.“氢”、“氦”同位素可以在摄氏六千度存在吗?

2017.9.14

据说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是由“氢”元素向“氦”元素的核聚变产生的,可据说氢气的燃点是摄氏570度,“氦”的燃点不详,可能超不过摄氏六千度,在摄氏六千度的高温下都不能存在,如何产生核聚变与摄氏六千度的高温?

某些化学元素的裂变临界温度可能超过摄氏六千度,可以在恒星表面相对低温的区域形成,通过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进一步聚变为更为高端的化学元素,但不会是“氢”同位素。所以,恒星不可能是“氢”气球。

聚变反应是正负电荷聚变为偏电荷光子,偏电荷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其中偏电荷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是吸热反应,必定发生降温现象,导致热核聚变的相对停滞,甚至局部终止,这也是星球层次现象产生的原因。所以,不要把恒星内部温度想象的比表面温度还高。

任何偏电荷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过程都离不开正反“氢”、“氦”同位素的形成过程,离不开相对低端元素向相对高端元素的连续反应过程,所以恒星内部未必没有相对低端的化学元素。

宇宙射线的存在和构成告诉我们:“氢”、“氦”同位素可能在太空环境形成,就可能在优于太空的环境形成;正反“氢”、“氦”同位素相互排斥才有宇宙射线的形成(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就是正反“氢”、“氦”同位素)和正反物质的区分;“氢”、“氦”同位素是构成所有相对高端元素的初始元素。

“氢”、“氦”同位素不可能通过恒星表面摄氏六千度的高温,但是可能在恒星表面相对低温区域聚变出相对耐高温的化学元素,通过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成为恒星的物质成分。恒星内部的相对低温区域也会有正反“氢”、“氦”同位素形成,与恒星性质相同的部分继续其后的聚变,不同的部分转化为宇宙射线,或再次裂变重组。

温度是由偏电荷光子的密度决定的,而一定密度的偏电荷光子可能发生聚变反应,产生降温效果。所以,高温也有极限。超过极限就不是聚变反应,可能导致星球物质裂变的连锁反应,星球,甚至星系的毁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