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伦理教条还可以实现伦理目标么?
2017.10.18
伦理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基本准则,教条就是无条件执行的准则。伦理教条的载体在人类早期往往以神的意旨体现---如耶稣说“爱你的敌人”,后来又表现为人文主义的精神宗旨---如人为万物之灵长,在中华文化中伦理教条以经典中的圣人语录体现---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仁义四端。不管伦理教条以什么形式表现,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不容置疑的行为准则。
毫无疑问,伦理教条在人类历史上都起到了推进文明进步的作用(当然,历史上反人类伦理教条的反人类罪行也累累再犯)。但是,本人要问的是:不要伦理教条还可以实现伦理目标么?
如果我将伦理目标定义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例如:和谐---人类越来越不热衷于杀戮而是越来越趋向于互助合作、战争日益被斗争取代、斗争日益被竞争取代、竞争日益被竞赛取代,富饶---饥荒与贫困日益减少、物质消费日益富足、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自由---人类的发展自己体力脑力的时空范围日益广泛(时间表现人类寿命的日益延长、空间表现为人类活动的宇宙宏观微观范围日益扩大深入)、每个人发展自己的脑力和体力受到的限制与歧视越来越少(实际是人人都日益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正义---每个人按照各自的创造价值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社会日益不再是依赖世袭的身份来分配地位(这种地位不管是以金钱还是以权力还是以名誉来区分等级);总之,文明的进步表现为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都不断地日益提升---虽然相对的差距总是存在(犹如坐标上的正态分布图永远存在,但中位数总是在向右边的正数无穷大移去)。
下面我就上述“不要伦理教条还可以实现伦理目标么”的问题展开分析。
对伦理教条,我只以上文第一段中的四个理念进行分析。
如果我们不信耶稣了,我们会不会爱我们的敌人呢?答案是开始的时候爱还是不爱我们的敌人我们搞不清楚,但我们可以肯定:即是不信耶稣,我们也会和“敌人”和睦共生的;和“敌人”共生久了也会日久生情的,最后肯定会爱上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和敌人斗争后发现,两败俱伤或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生意不合算,与其战争掠夺不如贸易合作,这样的经验会让我们选择合作融合。现在的世界强国几个不是曾经的死敌多民族融合成的大家庭呢?
如果今天放弃“人为万物之灵长”的信念,我们会不会走向人类各民族的平等相处、会不会承担对地球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天然”责任呢?答案也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会逐渐认识到,各民族各有优缺点,且互相竞争,才会丰富多彩,才会在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延续中共同进步。同样,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与生态平衡是我们正在主动承担的责任与任务,即使没有对动植物的同情心同理心,我们的理智和理性知识也会促使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地球上的生物是共生共荣的、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
第三,己所不欲一定要勿施于人么?未必然。商品交换就是彼此交换对方的东西,即用我不要的(他需要)去换他不要的(我需要),大家这样互通有无,生活就丰富多彩起来;富裕就是这样慢慢积攒起来的。有了这份对分工交换的自觉,人类何愁不富饶呢?何愁不正义呢?
第四,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但是,我要问,这仁义四端之心从哪里来呢?据说,是人性本善,是天性。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仁义四端要靠法律规则来规矩而习得。其实,我认为,光靠外力形成习惯还是迷信的做法。我认为,仁义四端心的获得与巩固要依靠得失之心的成熟与健全---即理解人类社会规律、认知自然规律,人类的知识丰富与理性发达是道德的源头活水。
综上所述对四个道德教条的分析,我总结一下我的结论:即使去除道德伦理教条,我们仍然可以达成道德伦理目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类拥有吸取经验教训的理性,因为我们每个人每个民族都具有发展自己不同的体力和脑力的天纵智慧。人类依赖发展自己的理性而发展自己的文明。人类正是依赖日益发达的理性走向了和谐、富饶、自由与正义。
揭开了人类伦理教条的面纱,赤裸裸露出理性的本来面目,是会让我们失去了一些温情的美丽。但是,我们获得了具有无穷创造潜力的人性魅力。
创造无限的快乐、真正平等的互助合作之体会一定胜过基于迷信的简单同情心体验---这是真正的文明之花。这就是本文要阐明的道理。这个道理也向我们证明:每一个人必须自由全面地发展自是唯一的伦理教条---这个教条是理性的总结而不是迷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