蹩脚工程师看经济管理(3)中国的人均GDP和“千美元定律”
大家以前都说:“初级阶段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 。无论什么不合理的事情,决策上工作中的失误,只要用“初级阶段”一论,就轻轻松松地过去了。不知道现在我国还是不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不过好像如今时髦的是人均GDP一千美元:“一千美元是个筐,乱七八糟往里装”。例如“人均GDP1000美元是关键性时刻”、“人均GDP1000美元是个转折点”、“人均GDP 1000美元是道坎”… 各种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国家的外交的,环境气候的问题….,都是由“一千美元”引起的。姑且叫它“千美元定律”吧。
中国的人均GDP78年时约为240美元,发展到今年(2005)约为1450美元(均指现价汇率)。这个过程是怎么变化来的呢?图一是中国78年以来每年的名义GDP和按78年不变价格(校正通膨后)GDP的人民币数值。图二为每年的名义和实际GDP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率。这些都是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或由基本数据计算来的。可以看到这段时间GDP名义上由3634亿元人民币增长为13.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6倍。但扣除通货膨胀后,相当于增长9~10倍。平均的名义和实际增长率为15.2%和9.5%。通膨率平均5.8%。名义上实际上增长确实很快,居此期间世界第一。
具体可以把这一时期分为两个时间段,以95年为分界线。此前此后的增长率及其特点等以前讨论过了,不在重复。95年后的发展比较平稳,但宏观调控踩刹车力度似乎较大时间较长了些,导致97-2002年间通货紧缩,积极财经后赶上世界经济景气才缓解的。80年代中后期通货膨胀较高,是社会动荡的一个较大的原因。93-95年间可谓恶性通货膨胀,但这回对工薪阶层有较大补贴,未引起巨大的麻烦。不过农民就没有补贴了,好在那几年风调雨顺,收成较好,粮食价格也有所调整,也未引起大的表面化的农民问题。但这却是后来我国农村消费长期滞后的重要原因。恶性通货膨胀的恶果主要是农村承担了。
大家都爱用美元来表示我国的GDP。美元兑人民币的比价有较大变化,见图3。80年以前人民币汇率是上升的,那时一美元兑1.5元人民币。80年后人民币汇率开始下降,83年是一美元兑2元人民币,86年是3.5元,91年是5.3元,在93-94年间由5.8一举贬值一半以上,此后就稳住了(那时谣传会贬到一美元兑十五元人民币,黑市上曾经有一比十一),稍有升值并大体稳定在8.27的水平近十年。最近几年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那次的贬值是个好的战术,为后来亚洲金融危机提前作了准备,抵消了那时恶性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压力,顺势取消的外汇双轨制,等等。但如今面对升值压力却不宜一举上升,因为如今中国经济与外贸相关太厉害(今年名义相关率约为80%),那样剧烈升值震荡太大,但每年3%左右升上10年,大约是可以接受的。但不知道能否在国际压力下做到有控制有准备的缓慢升值。
除了汇率在变外,人民币和美元的币值都是变化的,由于通货膨胀,78年人民币一元相当于现在的4元。78年1美元相当于现在(2004年)的2.4美元。中国人口则由78年的9.6亿增加到了如今的13.0亿。按照这些数据,中国的名义人均GDP2004年为10500元,以78年不变价格GDP则2004年为2900元。如果我们要说人均GDP,其实用现价人民币考虑通货膨胀就好,如果要用美元,“1000美元”什么什么的规律性,则至少要知道这个规律是那一年提出来的才好用,不同的时期“1000美元”是不同的,如果这个定律是78年提出来的,则现在应用这个定律时原来的千美元定律就该是“2400美元或2500美元”,则中国的人均1450美元还应用不了这个规律。
其实,如果用所谓购买力平价GDP,则中国现在人均GDP(2004年不变价美元)该是5600美元,则不论是“千美元定律”还是“两千五定律(还好,不是250。)都不可用,除非这个定律是1952年提出来的(1952年的一美元相当于现在的5.6美元)。但是,五十二三年后这么个定律还管用吗?别的国家管用中国也管用吗?这个就不知道了。进了千美元这个坎是多事之秋,要几时才是个完?两千?五千?一万?五万?那时候能不能出坎?所有相关的不幸总该没了吧?总该给人个盼头吧。法国人均差不多3万美元,前不久不还是“不和谐”了一回?其实,这“和谐不和谐”,未必跟“一千美元”或人均GDP高低真有关。如果上面失德失政失民心,恐怕多少GDP也无用。这些就不知道经济学家们的高论是怎么指点的了。反正如今这”经济学家”似乎并不难当,而且名声似乎不太好。
那么,即使知道了中国的各种GDP,名义啦,实际拉,现价啦,不变价格啦,购买力平价啦,汇率啦.....,就知道了中国的GDP和人均GDP?恐怕未必准确,起码关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和GDP真实增长率就就有很多争论。而且,就算统计局的结果都是对的,或者是自洽的,可是,这么多年来对比的角度不同的,统计的体系口径也完全变了,78年时我国还是个商品化程度极低的经济体系,许多产品/服务不经过交易,不算入GDP,如今就不同了,商品化了,教育产业化,公共医疗产业化,连少女的贞操经济学家的表态都可以拿来交易卖钱,这GDP就完全不好比较了。转型前可以直接比,转型后也可以比,但转型过程中可怎么比?除非有资料可以校正到之前或者其后,否则恐怕永远是笔糊涂帐,更别说怎么应用这个”千美元定律“来煞有介事地开药方了。
>>>>>>>>
[I]“委座,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
“委座,不是我工作不上心,是千美元定律作怪。"[/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4 5:43:0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