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787 0
2017-11-02
多细胞群居与分工

    作为需求主体的细胞只能在与环境的交换中实现自己的需求,这种交换关系本身就是分工了。生命物质的自我复制,就是用自己的元间去同化周围其他物质或物质要素,改变原有物质对象的元间结构和时空分布,将对象改造成为与自己的元间结构相同的样式。如果这个过程不断持续,这个趋势的最大极限是将会造成周围的、邻近的物质要素大部甚至全部都被同化,最初作为需求主体的同化者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自己的周围已经都变成了自己同化的产物,自己可能会生活在与自己相同的需求主体的包围之中。

    例如,在培养皿里看到的一个个菌群,从平面上说,除去菌群的边缘部分,某个个体的周围,都是与自己相同的其他个体,这些菌的个体生活在培养基表面的同时还生活在与自己相同的其他菌的个体之中。如果这个平面具有了一定的厚度,对于一个菌群群落中心位置的某些个体来说,它几乎已经将其他个体作为了自己的全部生活环境。

    将具有同种元间实体的细胞作为主要生存环境,这种环境中的细胞的需求就只能通过与其他细胞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就是用自己已经有的东西换取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群居中的细胞个体已经不再能像过去那样具备直接对环境发挥全部同化作用的同等地位,不是所有细胞都有机会直接通过与环境的分工合作来实现自己的生存,一部分细胞只能通过其他细胞间接实现自己的需求,这些个体的需求要通过其他个体来实现。

    细胞生存、繁殖所需的物质与元间的各种素材最终来源并不是细胞群本身,而是细胞群之外的外在环境;由于物质的唯一性,群居中的细胞分布也只能是不均匀的,有边界的。也就是说,必然有些细胞位于群落的核心位置,有些位于边缘位置。位于边缘位置的细胞才能直接与外在环境相接触。这样,所需要的资源要通过其他个体的层层接力,最终才能到达位于核心位置的那些个体。显然,处在菌群不同位置的个体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均等的,得到的资源及其性质也是不均等的。

    拥有同一种元间实体的细胞群居生活,就会出现这些细胞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外在环境的可能;既然作为一个整体,就会有一系列的具体需求;由于这些细胞群分布时空的不均匀性,细胞之间出现了功能上的差异,这种差别就是真正意义上分工。

    总之,细胞群落中的个体发生了分化,各自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分工产生了。

    分工的本质是拥有相同元间实体的细胞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任务,所有细胞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实现作为一个整体的细胞体系的需求,实际上也仅仅实现了所有细胞共同拥有的那个唯一的元间实体的需求。

    这也意味着,尽管每个个体拥有的元间实体是相同的,有着相同的元间自我,但是,每个细胞所表现出的物质特征却不同,也就是说,元间自我相同,物质自我不同,元间自我和物质自我发生了差异。

    如果元间实体中已经将所有的分化特征记忆下来,成为分化的指令和程序,那么,尽管每个个体拥有的元间实体是相同的,但每个个体只能实际实现或表达全部程序中极其微小的一个片断,仅仅更突出地以这一小段程序片断作为自己物质自我的内容,其余部分都必须隐含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