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 年10 月,石油危机开始,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 年12 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 年春或夏走出危机。日本受危机的打击更严重。1974 年,日本企业倒闭数创战后最高记录,达11738 家,倒闭企业的负债总额比1973 年高88%。1975 年倒闭企业超过1.3 万家,刷新了记录。日本对此采取了非常得力的应对措施----在萧条期间,日本企业减量经营,抑制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加强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
从数据上看,日本的存款利率在73年到76年间比较平稳—缓慢降低,波动不是很大。 但是73年到76年10年国债的收益却是V型反转,从73年的7%左右,到74年的2%,再到75年的创纪录的-2%,然后开始反弹,76,77年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
日本1974-1976年国债收益率异动的原因可从其大环境中寻的一些端倪:
1. 收益率和货币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日本在73-76年区间采取紧缩货币政策
2. 收益率和人们对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有关,日本在50,70年代高速发展后,74 75年时人们对经济衰退的预期很大,长期的经济预期将会影响到长期收益率(10年国债)。
3. 投资者对投资产品的风险的偏好改变也影响到国债收益率。日本几乎都靠进口石油,所以在石油危机时受伤最重,石油在74.75年恶性通胀,提高了人们对大宗商品的购买期望。减少了对国债的购买。
4. 产业政策中日本淘汰了大量的生产企业,同时期的企业发放债券的收益收益也非常低(政府减量经营日本企业,抑制企业规模的扩大),这反过来也降低了国债收益。
综上:简单的分析就是73,74年人们对通胀的期望(将会恶性通胀),不再想存钱和投资,有钱的赶紧把所有的能变现的都用来买大宗商品,没钱的在为企业生存而挣扎。75年后,石油价格顷于稳定,经济的预期好转,所以人们开始投资,购买国债。另外,企业也开始复苏,也开始购买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