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 11 月 21 日长篇,24页。
2018年的货币金融环境:债务收敛与监管约束共续。2017年金融市场去杠杆效果显著,前3季度上市银行分别压降同业资产和应收款投资1.3万亿和1万亿。预期2018年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债务收敛由社融表外压缩向表内结构优化演进,利于银行表内贷款摆布。金融监管新框架,金稳局强化协调,央行推进MPA监管,银监会微观监管局部加码:认为,2018年MPA框架下的广义信贷和纳入同业存单后的同业负债指标不构成达标障碍,以资产管理为代表的跨行业监管协调推进,银行理财新规实施或新老划断,对理财规模影响或先抑后扬。
银行维持低速扩表策略。预计2018年社融规模增长18.7-19.3万亿,其中新增人民币信贷14-14.5万亿。非标边际企稳使M2增速触底企稳至9%-9.5%区间,上市银行生息资产增速仍处7.4%左右的低位。其中,中小银行扩表意愿保持低位,主要受流动性分布不均和债券-货币市场利率局部倒挂因素共同影响。
2018年银行盈利驱动要素全面改善。预计2018年量、价、风险指标同步改善,驱动利润表恢复。(1)资产摆布适度积极:信贷策略更加均衡,预计2018年零售贷款占比稳定在高位;(2)息差企稳上行,净利息收入步入良性轨道:受益于资产结构调整(高收益零售信贷+高收益债券配置),息差有望稳中略升,预计2018年16家上市银行平均NIM同比上升3BPs至2.0%;(3)非息收入稳步改善:自2017年3季度已开始恢复,2018年将着重收入来源多元化,预计16家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增速将恢复至5-10%,主要源自理财增长回归适度(预计+9%)、银行卡稳态发展(预计+7%左右)、交易型收入良性增长(预计+5%左右)。
资产质量拐点从预期到现实。2017年,部分银行账面不良率和潜在风险指标(关注率和逾期率)均出现改善,银行加大处置力度,整体加回核销后不良仍有增加。2018年,存量信用风险有望基本解决,步入实质意义的风险拐点:(1)化解存量风险步入后期,经过连续4年的大力化解,预计2018年16家上市银行平均不良率将下降0.09pct至1.53%,拨备覆盖率也将回升至192%(同比+17pcts);(2)部分银行信用成本有下降空间,敏感性测算显示招商、宁波、南京等2018年最有释放潜力。
投资策略:确定的价值,可观的收益,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预计:上市银行2018年盈利增速将反弹至9.65%,其中大银行增9.22%、股份行增10.48%、城商行增13.07%。银行板块步入投资甜点区,一方面是景气周期恢复催化盈利和估值表现,另一方面全球资产配置视角下,A股银行板块存在巨大配置价值。认为,(1)好公司能够持续享受高估值,利用五维分析框架甄选的优质银行具备投资吸引力;(2)前期基本面受约束的银行,在经济超预期向上(利于资产质量预期)或市场利率超预期稳定(利于息差预期)时具备估值修复可能。投资组合为:优质银行股组合,包括工商银行(A+H)、招商银行(A+H)和建设银行(A+H);关注兴业银行、宁波银行和农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