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效应攻略:费心观摩,用心揣摩
“人靠衣冠,佛靠金装。”由于信息不对称,我们判断一个陌生人总要依靠外在的标志,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谓的“信号效应”(Signal Effect)。一纸洋文凭在手,你就可以像《围城》里那位老先生自夸于人前——“兄弟在英国的时候……”。更不必说,留学经历是应聘材料的最大亮点之一。不过,即使你没有机会出国留学,也可以磨炼出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李开复博士在他的文章里举过一个例子:一位专升本的工程师,辛辛苦苦写了几十万行代码,终于获得谷歌公司录用。国内学生如果想在学术界出人头地,就得经常琢磨一些新的理论假设,以及如何验证这些假设,然后扎扎实实写好论文。是功夫而不是门派,决定一位武林高手在兵器谱上的排名;同样,是论文质量而不是毕业院校,决定一位学者在学术界的地位。
国外一流大学的研究生院是手工作坊式的,培养一个博士要靠一堆老师言传身教好几年。国内学生不可能得到这些点拨,就只能靠学术“反解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自己领悟。比方说,你可以精选一两篇经典的英文论文,将“文献评述”(Literature Review)部分提到的文章全部找来看过,然后再分析作者是怎样进行述评的。如果文章的数据已经公开,你可以仿照作者的实验或建模方法重新操作一遍,检验一下和作者的发现是否一致,有什么细微环节没有注意到。如此观摩演练数次,你自然会悟出一些治学诀窍。
等研究手艺有些进境了,初学者可以尝试写一些不太耗时耗力的论文,投给中文核心期刊(标准不能再低了)。进一步熟悉学术规范后,可以向国内一流的专业期刊投稿。先在自家地盘练好身手,再到国际舞台上竞技。国外学术刊物的评审机制较国内要严格很多。如果已经积累了足够的专业学养,而英文写作能力还达不到发表的水平,你可以托外国朋友或是雇写作编辑(Proof Editor)代为润色。笔者的第一篇英文论文投给加拿大一家不太有名的刊物,就给编辑反复修改过七八次,隔了快两年才得以发表。等你最终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过文章,你就再也不会被任何土菩萨或是洋神仙吓倒了。
论文的写作、修改和发表是一件漫长而痛苦的事情,需要乐此不彼的兴头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民国学者潘光旦生前拿过清华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两所著名学府的文凭。一次某人问起他的治学秘决,潘光旦思索片刻,以四字作答:“抓住不放”。注意,他可没说必须上清华或是哥大。著名城市经济学家雅各布斯连大学都没有上过。她以记者身份长年观察纽约市民生活,终于写出经典之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位奇人。雅各布斯的出身在当今“学历社会”虽是特例,却突显出“抓住不放”的通则。虽然身在国内,只要你放眼世界,用心揣摩,总有一天会在你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写毕上述三种攻略,笔者要把话再说回来——能留学还是尽量留学,国内的读书条件毕竟有限。如果你已经在国内读完博士,或是当上助教,也应该争取通过访问学者项目出国学习。在中国可能崛起的前夜,我们一要虚心承认国内外学术界的巨大差距,二要充分利用国外高教机构已经搭建起来的优质平台。目前国内的研究生教育的确不如人意,我辈不能完全责怪师长,自己也应该见贤思齐。经过一两代人的不断努力,中国的学术研究实力还是有望赶上甚至超过欧美国家的。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2039801000c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