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将一刀切清理现金贷平台 只保留两类持牌机构 2017-11-23 中国经济网
独家重磅!银监会将一刀切清理整顿现金贷平台!
现金贷平台凛冬已至!

刚刚,一位业内人士独家对《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从银监会方面获知国务院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传达关于清理整顿网贷公司的信息,其中涉及现金贷业务的大致内容如下:
1. 除现有157家已有网络小贷牌照的机构之外,不再发放新的牌照。
2. 彻查并清理国资代持股权、以国资名义申请牌照等挂靠的情况(例如江西的牌照大部分属于挂靠,估计基本都会停掉)。
3. 重点关注最近一年内发生过控制权变更的持牌机构,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
4. 清理后只保留两类持牌机构:大型国企(最好有金融背景);大的互联网主体(如蚂蚁金服、京东、百度),一个集团只保留一个牌照。
5. 不允许把小额债权做成资产包在交易平台出售,或以其他方式证券化。
这意味着,现金贷平台已被一刀切了,合规玩家将寥寥无几。
而就在昨晚,一份关于暂停批设网络小贷牌照的特急通知来袭,现金贷行业才刚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三家已在美上市的中国现金贷公司股价应声下跌。周二,趣店盘前一度跌超30%,宜人贷和拍拍贷跌幅超10%。
截至北京时间11月22日凌晨5点美股收盘,趣店下跌3.34%,收报19.41美元;拍拍贷大跌14.01%,收报10.8美元;宜人贷跌0.44%,收报44.9美元。
“这只是一个开始,现金贷行业无疑会是继P2P行业之后下一个被监管严厉整顿的领域。”北京某网贷平台负责人张弛(化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对于一些有上市计划的现金贷平台而言,前一段时间掀起的窗口期可以说是基本结束了。现金贷的资本寒冬或将来临。”
行业乱象触发强监管
11月2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整治办下发特急文件《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级小贷公司监管部门即日起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禁止小贷公司跨区域经营。
《通知》明确指出,近年来,有些地区陆续批设了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或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部分机构开展的“现金贷”业务存在较大风险。
“虽然《通知》收紧的是网络小贷牌照,但却是冲着现金贷而去的。”张弛说,近些年来,网络小贷公司与现金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些网络小贷公司要么自己开展现金贷业务,要么是作为现金贷平台的资金供给方。尤其是,由于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现金贷业务的金融牌照,因此很多现金贷平台为了规避一定的风险,往往以网络小贷牌照打掩护,手握一张或几张网络小贷牌照,进而模糊了两者之间的概念和界限。
而现金贷在野蛮生长中暴露出的“弊病”则是更直接触发了强监管。
紫马财行CEO唐学庆在《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现金贷在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放款门槛低、高利贷款、暴力催收、资金来源不明等一系列问题,并造成多起恶性事件,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此次互金整治办在《通知》文件中标有‘特急’,足见对问题的重视”。
融道网创始人兼董事长周汉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随着现金贷公司取得网络小贷的牌照,或者与网络小贷公司合作,原来网贷小贷的2B业务蜕变为2C业务。而且,随着大数据风控手段的采用和效率的提升,客户量急速增长,影响面急剧扩大,产生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加剧。尤其是现金贷的贷款额度普遍偏小,由以往的以万为单位下降至以千甚至以百为单位,且不需要真实的交易作为基础,只能通过高利率来覆盖高企的坏账率,直接突破了36%的贷款利率上限。在这样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原本的服务实体经济的普惠功能被歪曲,国家相关部门设立网络小贷的初衷也变味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次《通知》或拉开监管部门对网络小额贷款整治工作的序幕,后面恐将有系列监管政策出台。
唐学庆称,由于P2P网络借款立法已趋完善,监管部门可能会把注意力转移到问题渐趋严重的网络小额贷款身上,加强对其立法监管。而在实现合规健康发展之前,现金贷行业无可避免要经历一番阵痛。
周汉则认为,停发牌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对目前拥有牌照的企业进行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的监管,严格实行36%的最高利率的限价,把现金贷拉回正常的轨道上来。
现金贷或迎资本寒冬
“政策风险令国外资本市场开始做空现金贷公司,更有律师计划起诉相关公司。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会导致资本对这个行业未来的预期不再看好,可能会影响一些企业的募资进度,最终无法完成上市计划。”周汉表示。
自上市之初就一直负面缠身的趣店近来又是麻烦不断。
因股价连续6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达近30%,本周一美国证券律师事务所Faruqi & Faruqi宣布将对趣店发起调查,主要查明其是否存在违规行为。
尽管,不久之后趣店紧急发表公告,宣布将在未来一年内斥资1亿美元回购股票,但这并未从本质上改变市场对趣店的看法。
新联在线COO陈智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高利率覆盖高坏账产生高利润的粗放模式已经过去,对于各现金贷放贷机构而言,如何在新增受限的政策环境下,化解存量业务的坏账风险,避免产生系统性风险是各机构的当务之急。在存量机构、存量业务清理阶段之后,现金贷行业就回归金融本质的“风控为王”了,具体来说就是如何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优质的借款人、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提升风控水平、如何以更低的成本对接资金渠道。
如今,正在P2P行业上演的优胜劣汰也即将在现金贷行业开启。
记者 黄希 付碧莲
【延伸阅读】 现金贷会被一刀切?是否爆发债务危机成为关键筹码

文丨零和
今年4月,一直野蛮生长的现金贷行业,迎来了监管的第一次洪潮。
此后,具体细则一直迟迟未出,也让现金贷行业如履薄冰:监管到底是会像校园贷一样一刀切?还是手下留情?
据监管层透露,下半年是否出现集中爆发的债务危机,可能会决定现金贷的行业命运。
行业命悬生死一线。
01监管来临
2016年以来,消费金融领域最火的,无疑是现金贷。据不完全统计,现金贷平台已多达上千家。
4月10日,银监会点名现金贷,要求加强其清理整顿工作。
爆火的行业瞬间遇冷,一度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就怕一刀切”,某现金贷平台CEO称,担心监管将利率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对高利贷的定义“36%”上,“如果这样,几乎等于一刀切,所有小额现金贷产品,就得全军覆没”。
据监管层相关人员透露,实际上对现金贷的谈论正在进行中,“目前主要谈论行业会不会集中爆发债务危机”。
其实从校园贷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同的历史轨迹。
监管对校园贷的“一刀切”,就是因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校园贷的负面舆论集中爆发:跳楼、裸条、暴利催收等等。
当舆论的天平开始失衡后,监管痛下杀手。
而同样的节点落在现金贷的身上,好在是,债务危机并未爆发,行业尚有转圜余地。
行业的头部公司,正在试图向监管层证明:现金贷存在的意义,满足了部分人群的信贷需求。
在一本财经主办、明特量化协办的《小额信贷的合规和健康发展之路》交流会上,多家平台透露,他们正在尝试给用户画像。
现金贷实际上是一款服务于中低端人群的信贷产品,客群决定了它必须通过“高利率来覆盖高风险”。
而某种意义上,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服务的人群的不同。
高端人群的信贷需求,一般由传统金融机构服务,比如银行的信用卡;而低端人群,则由利率较高的现金贷产品覆盖。
中国有多少这样的底层人群?
据第三方研究机构调查,中国大概有3000到5000万这样底层人群。
“小额现金贷(Payday Loan)占美国人口总群的5%”,明特量化创始人李英浩称,按照这个比例,中国现金贷客群将高达7000万。
“我们正在给用户进行画像,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他们”,掌众金融首席战略官谭淳称,现在大部分的报道和研究,还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观察这个底层人群,并没有深入其中。
“浅橙科技”、“现金巴士”也在做同样尝试。
浅橙科技的创始人朱永敏称,这群人的学历较低,一般是大中专、高中或者职业学校毕业的人,月收入是3000到7000元。
“理发师、外卖的、房产经纪人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职业”,现金巴士联合创始人李琦称,很多都是月光族,因为没有积蓄,所以对于急钱的金融需求极高。
朱永敏举例称,比如外卖员,他们短期拆借几千,可能就是为了买一辆电动车,启动外卖服务。
底层人群的信贷需求,确实不可忽视,如果没有正常的渠道疏导,他们可能会走向犯罪,或者流入地下高利贷。
02共债群体
市场确实存在,但监管层还有更深的思考。
“监管层的考量标准是,这件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监管层相关人员透露,判断利弊的标准是,最终现金贷是真正解决底层人群的现金需求,还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导致债务危机,影响社会稳定?
有意思的是,底层人群的风险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因为他们的负债率和杠杆都低。
很多精英阶层,可能身负房贷和车贷,负债几百万,杠杆也高。
“而底层人群,并没有背负这些贷款,且杠杆也低,相对风险反而没有背负贷款的白领高”,朱永敏称。
尽管如此,但一旦行业出现多头借贷(一个用户同时在多个平台借款)和过度授信,就可能成为爆发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目前有上千家现金贷平台,其中的头部平台,都声称自己用户上百万甚至千万——如果按照中国现金贷3000万用户来计算,将有大量用户存在多头借贷。

在去年,芝麻信用数据显示,11%的消费金融用户,最近6个月在互联网渠道向10家及10家以上的机构申请过贷款。
一些平台曾私下统计自己平台的多头借贷数据,个别平台比例超过60%。
这无疑是一个高危信号。
如果用户在多家平台借款,拆东墙补西墙,导致债务累计,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可能最终引发雪崩。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从源头遏制。
“行业头部几家平台,正在进行数据共享”,李英浩称,除了防止多头借贷外,还可以补齐中国边缘人群的征信数据,在未来,想象力也不小。
尽管行业部分公司正在尝试抱团取暖,可还没有形成统一整体。数据共享一度推进困难,因为各家公司都将数据视为核心机密,不太愿分享。
据某平台负责人透露,最近接到一个用户的投诉,称在他们平台上被拒绝放款,“我一查,发现这个人进了某数据公司的黑名单库,而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好的用户,说明黑名单库已经浑浊,掺杂了大量假信息”。
数据共享是个难题,保证数据真实性,则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制度解决不了,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小米金融的负责人陈曦称,也许区块链可以成为一个解决方案。
比如,所有公司接入区块链,用户信息用某种脱敏的方式存储,如此既保证了数据共享,同时保证真实性。
03自律同盟
而目前行业的现状是,大家还是各自为战,并未形成自律同盟。
“监管来了,没有任何一家平台独善其身”,监管层相关人员透露,他们更希望行业自律加强,解决行业隐患。
这一点,美国恐怕比我们做得好很多。
美国在线信贷协会的总裁Lisa Mcgreevy透露,整个生态系统的公司,都在协会管理之中,除了小额信贷公司,还包括获客、数据、软件管理公司。
美国在线信贷协会是独立第三方,且与监管层保持密切沟通,每个季度进行一次深度交流。
“我们有一套热线体系,如果用户体验差,他们会打电话来我们这里投诉,我们再找公司协调解决”,Lisa称,协会的权限还比较大,某公司频繁接到投诉,他们可以处于罚金,用于“反哺热线”。
正是这套沟通系统,化解了大部分的行业矛盾。
“你只有提供更好的服务,用户高兴,监管才会高兴”,Lisa一针见血地指出,要以人为本,多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在美国,信用卡公司会出一些政策和措施,帮助真正困难的用户度过危机,比如免息或展期,延后还款时间等。
目前中国也有一些公司开始这方面的尝试,比如明特量化、现金巴士、浅橙科技和魔法现金,逾期罚金不会一直增加,有封顶政策。
“风险提示,也需要做好”,监管层相关负责人透露,这群底层人群的风险意识比较低,平台的风险和利率信息,不能藏着掖着。
比如,在借款页面,要有详细的提示,利息是多少,如果逾期,罚金是多少等等。
在美国,个人破产法对债务人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如果你债务太重,并且证明自己没有还款能力,可以申请破产,防止被借款平台继续追债。
“行业可以自发给用户制定类似破产的保护,比如证明他确实还不上钱后,给以豁免或减免”,明特量化联合创始人赵亮称。
除了贷前流程的规范,贷后的催收,成了防止债务危机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在美国,催收法规是极为严格的”,Lisa称,你不能给他的亲人打电话,也不能给他的办公室打电话,如果他告诉你,你不能再往他的某个号码上打电话,你就再也不能打。
而相对中国来说,除了地方法规之外,全国催收法规还未出台。
“一些极端负面事件,大多是因为催收引发”,现金巴士联合创始人李琦认为,如此可以自律先行,对于催收的形式、时间、次数、力度等方面,行业应该自律形成一定的规范,“形成底线,大家都不要去突破”。
眼下,正是现金贷行业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生死一线之隔。
监管来临之时,没有任何人可以独善其身。
放弃独行,抱团取暖,才能让行业走出这段黑暗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