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炒房
上海绿地集团南昌事业部综合办主任虞伯乐说,从政府部门统计数据看,2008年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67万元,而今年8月上海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已经突破l.8万元/平方米,普通老百姓无论如何是买不起的。
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李锦彪说,目前东部的房价似乎和供求关系脱离了,不是按照现在收入水平来定价,而是按照未来收入水平和对城市的总体评价来定价,商品住宅似乎偏离了生活必需品的属性,越来越偏向高档奢侈品。
四处奔走的“炒房团”,被认为是房价持续上涨的推手之一。部分“炒房”者近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化加速的国情,决定了住房是稀缺资源。在无物业税、遗产税等税种支出,以及低存款利率、高通胀预期、投资渠道少等背景下,“炒房”现象必然产生,短期内也难以消除。
记者在内蒙古、山东等地了解到,近年来节节攀升的房价,已让部分人形成了房价“只涨不跌”、“买房只赚不赔”的心理。
依托丰富的煤炭、油气等资源,“十五”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迅猛,民间积蓄了大量资金。由于当地投资房产的居民较多,加上买房时为增强谈判能力、增添谈判砝码,往往亲戚朋友结伴行动,遂由此有了“鄂尔多斯炒房团”一说。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常住居民目前不足50万人,但据鄂尔多斯市房产管理局等部门掌握的情况,东胜区近70%的常住居民家庭有两套或多套住房,其中异地购房的居民为数不少。近几年来,北京、山东、海南等地的开发商时常到东胜区推介项目,有些甚至专门设立了办事处。
“现在存款利率低,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又大,钱哪能捏在手上。”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居民郝女士说,她投资房产,看重的就是近几年来房价“只涨不跌”、房产能“保值增值”。
本刊记者了解到,郝女士一家三口人,现已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呼和浩特市和山东威海市购置住宅六套、商铺一处。其中,东胜区有住宅四套,面积分别为 88平方米、132平方米、150平方米、218平方米;呼和浩特市有120平方米的住宅一套,另有一处300平方米的商铺;在威海市有“海景房”一套,面积68平方米。近期,她还萌生了在北京买房的念头。
“这几年生活用品贵了多少?如果钱捏着不放,得缩水多少?”据郝女士介绍,除去一套回迁房,其他房产都是她近五年内买的,住宅购买价格从每平方米2000元至4500多元不等,商铺买价为每平方米9800元。目前除了那套“海景房”价格没怎么涨外,其他房产每平方米少则涨了近1000元,多的已涨了近3000元。
低廉的“捂房”成本
鄂尔多斯市有15年房地产从业经验的刘先生,是一位获利丰厚的房产投资者。2005年,他以每平方米6000元的价格,在北京市朝阳区立水桥附近购买了一栋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商用楼。目前,这栋楼每平方米价格至少翻了一番,这还没算改造成宾馆后每年可观的房费收入。然而,与这栋楼巨额的增值相比,维护这处房产所需的投入却很低,只有水电费、取暖费和物业管理费等日常开支。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一位不愿公布姓名的居民告诉本刊记者,2004年以来,她家陆续在东胜区、呼和浩特市买了5套住宅,面积小的为116平方米,最大的为156平方米,买价从每平方米1700多元至4500元不等。目前,增值最大的一套每平方米已涨了近2000元,这几套房子每年的养护费仅1万多元。
一些房产投资者分析说,持续上涨的房价、低廉的“捂房”成本,加上规范、调控房产投资的政策规定较少,为“炒房”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操作空间。如果国家以家庭为单位,对投资性住房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税种,“捂房”成本会成倍提高,“炒房”赚差价的难度也将骤然增大,“炒房”现象也就会大幅减少。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销售的商品房中,有10%~20%左右为外地人所购;包头市销售的商品房中,约有27%为外地人购买;在山东省日照市,外地人所购房产已占当地商品房销售量的40%左右。一些人异地买房的目的,就是获利。
日照市房地产交易中心主任范洪、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等人分析说,当前,部分社会阶层积累了一定的财力,有很强的资金保值增值愿望。与此同时,在我国,安全、开放、收益好、门槛低的投资渠道却很少,在一些人眼中,价格不断上扬的房产显然最具投资价值。
他们认为,大部分房产投资者并不是富商巨贾,主要是有些闲钱的城乡中产阶层。这些“炒房”者的资金量,大多在几十万元至几百万元之间,资金超过千万元的很少,因此大多够不上其他产业项目的投资门槛。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众多行业不景气,“炒房”也就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一定意义上讲,“炒房”者与那些偏离主业进军房地产行业“淘金”的大企业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