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本文想谈谈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
个人觉得,农村娃的心眼和眼界有些窄,你得承认,而且以后的成就大小和这个关系不小。
农村娃能吃苦,懂感恩,不过自尊心很重,大多不善交际,很多小事放不开。
城市娃有很多方面优点,却不能吃苦,容易缺乏恒心。
每种出身都有好处和缺陷,修行还是在个人啊
古往今来有成就的大家,大部分都是家里很有钱的,而且不乏书香门第世家
教育孩子,我觉得应该从经典书籍读起,比如,上小学时,除了学校教育,就要引导小孩读一些文学名著、科学名著,包括古今中外的各方面经典著作。而且,我们将来做了家长,要发现小孩的兴趣,并且要善于引导!
在高中结束之前要初步教会他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世界观,否则,等大了再接触这些书,悔之晚矣
爱因斯坦等一些大家在10岁时就在研修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康德的哲学、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经典的书
后来,他就在看文艺复兴、17、18、19世纪自然科学家的著作
民国时期的那些国学大师、自然科学家,在小学时就在读四书五经、千家诗、诗经、史记等
这样的小孩以后才有可能成为大家
看今天的教育,全国很少有高中生能读完《史记》,我指的是古文,而不是白话文
我们80后中的很多都受过大学教育,我们将来教育孩子时,应该决不能满足于学校教育
要引导孩子去学习,去读经典
而不是现在一窝蜂地去学美术、绘画、奥数
很多人有个误会,认为爱因斯坦、牛顿这些人在童年时也不喜欢学习,这个绝对是一个误区。他们只是不喜欢学校的那种教育,他们常常自己一个人就一个问题在那里思考几个小时
现在的小孩呢?也是不喜欢学校教育,可是,他们回去都干了些什么?打游戏,去玩,没有思考问题
这就是区别啊!
还有,具体数目的选择:这里举统计学为例。安德森的《商务与经济统计》和林德的《商务与经济统计技术》,也有影印版,都多次重印的经典教材。这方面我走了不少弯路。本科时拿一本学校老师编的书上课,为了考试,还看得特别仔细,每道习题都做。想在想想,当时要是用这等精神攻读安德森或者林德的书,境界就不一样啦。现在也翻他们的书,做参考用,却不是以前苦读的劲头。这处女“读”,要献给谁,真是很重要。如果你用院编教材,要达到安德森或林德的水平,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幸运的是,在统计学习方面,你可以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努力建立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读安德森或林德。
具体数目的选择选择对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可是现在的很多院校用的都是自己老是编的教材,落后啊
从小学到高中,除了课堂教育,一定要选一些经典书目来读,而不是读一些没有深度的东西(就像武侠小说,你看了一本之后就差不多了,否则看得再多,对你的水平也没有多少提升,而时间总是宝贵的;像80后包括一些知名作家、专栏作家写的那些伤春悲秋的青春小说,也不宜多看)
在小学阶段,可以读《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演义》《封神演义》,这些书小学生肯定能看懂的;此外,还要背《诗经》、《唐诗三百首》、《论语》、《三字经》、《千家诗》、《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规》等等(未完待续)
从初中开始,要学习写繁体字
(未完待续)